大同,是圣贤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晋冀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内外长城之间。山环采凉,水抱桑干,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幽燕,屏三晋,拱京师,自古为边陲要塞。西汉名郡,一朝帝都,两代京华,明清重镇。凝重的历史积淀为这一地区留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秦统一中国后,该地属雁门郡。汉魏时期称“云中”“平城”。隋朝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随迁于现在的地方,至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在宋辽时期,辽设西京大同府,为辽国陪都,其后金代、元代都把大同作为陪都。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大同,盛赞“大同是一座雄伟而美丽的城市”。 大同是民族融合之地。这里自古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历史上在这里发生过1000多次战役,有重大影响的有8次之多,值得一提的是白登之战和平型关大捷。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追击匈奴至大同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用陈平计谋向冒顿单于的妻子行贿,才得以脱险。此后,汉朝开始用“和亲”的策略解决与匈奴的争端,这虽然对大汉的天子有点失威甚至屈辱,但客观上加强了民族的融合。 大同尽管各民族之间此疆彼界、兵刃相见,但更多的是和睦相处、商贸相助。因为有碰撞,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同市灵丘县因为有赵武灵王的墓丘而得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开了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先河。而北魏王朝定都大同,鲜卑拓跋氏成为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范,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儒、释、道各种文化都能在北魏王朝开枝散叶。北魏王朝,不但融合了希腊、印度、汉族诸文明的营养,而且以北方草原上刚健、阳光、率真的浩气,一扫南朝的萎靡娇奢、清谈怠堕之风,以其彪悍而不野蛮,从容但不拘谨的豁达气质,为汉文化注入了一股鲜活的血液。 从人类的进化史来看,在大同阳高发现的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约在10万年前西徙时,遇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与此同时,在大同城西青磁窑、小站、左云贾家窑、广灵洗马庄等地先后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计数千件打制石器制品,与此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在武州川、御河、桑干河两岸,大同高山镇、云冈南梁、镇川西村、镇川南梁、孤山、尚龙门、刘安窑、云州区吉家庄、左云县旧高山、天镇县楼子疃、广灵县惠花、以、云州区佛堂寺、浑源李峪等地都发现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和陶片,其中有打制精巧的石锥、石簇、石锛、石斧、石杵等。陶器有灰陶、红陶和彩陶,纹饰、器形、口形多种,专家认定,远在1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大同地区繁衍生息。 从发展生产力和生活用具方面来看,大同地区也是引领时代潮流的。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晚期,这里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设计之巧妙,造型之精美,从已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明证。浑源李峪出土的青铜器,享誉世界,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牺尊”,“已经公认其为盖世瑰宝,是李峪村出土的大量酒器之一”,2018年曾回同“省亲”。北魏时期,白登山银矿,有银官督办,所产白银“色着光亮,有踰上品。”元代,铁矿治炼已具规模,芦子沟铁矿是元世祖忽必烈亲封的八大铁矿之一。浑源人孙威制造的“蹄筋翎根盔甲”,不但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发明,在我国兵器史上也应占有光辉的一页。明代,大同地区的手工业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制酒、熬盐、煮碱、烧陶、铜器、编织、榨油、造纸……不一而足,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不少行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名声大震。浑源的烧酒,取恒山北麓之甘泉酿造而成,色、香、味俱佳,名誉四方。该县的缸房由清初的40多家,到清末发展到103家。制陶业也名声很响,所谓“陶植一技,如玻璃瓦兽之物,独擅北方”。最负盛名的还有大同铜器,尤其是描龙镌凤的铜火锅,与其说是炊具,不如说是一件工艺品。因之,“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内买锅”成了一时的时尚。市内铜器作坊,清末已达70多家,居全省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同作为“煤都”为共和国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如今的大同市面积14176平方公里,辖10个县区,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