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

 历史探奇 2020-06-05

  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历史上的北魏都城,连接着塞北与中原,交汇着草原与农耕文明。1600多年前,来自塞北草原的拓跋鲜卑创建了北魏王朝,他们驭马南下,迁都平城,北魏王朝迎来了辉煌的97年,拓跋鲜卑由此成为“第一个成功扎根中原的草原民族”。而他们的到来,让平城华丽转身成为了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放眼历史时空,北魏平城的历史是“小”而“美”的,它用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留下了民族交往、交融的生动画面。

  本次展览由安徽博物院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共同主办,将展出309件(套)展品,有铜鎏金童子葡萄纹高足杯、磨花玻璃碗等丝路珍宝的精彩呈现,有北魏墓壁画、金下颌托等近两年新出土文物的首次亮相,有60件(套)出行俑阵、40余件(套)各式人物俑的集中展示,还有3D打印云冈石窟七佛造像的辅助展出。此外,观众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壁画考古发掘、修复、保护全过程。

  通过展览,观众将聆听一段千年前的“融合”故事,回想当时民族交融、丝路往来的繁盛景象,感受华夏文明海纳百川的传统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展厅内景

展厅内景

  策展手记

  缘起——“一拍即合”

  安徽合肥、山西大同,一北一南,相隔千里,不同的地域文化促成了彼此的相互吸引。2019年年初,安徽博物院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促成了《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近几年大同地区出土的北魏文物得以首次亮相安徽。

  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

  临时展览的标配是“4+1”,即由4名内容设计人员与1名形式设计人员组成核心策展团队。为了让展览层次更加丰富、立意更加高远,展览还借助了山西博物院、云冈石窟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的展品或文物资料的支持。经过一年多的沉淀与准备,研究史料、打磨文本、专家论证、商借展品、布局展厅、宣传展览……无不包含着每一个参与展览的人的心血,终于在初夏时节,“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顺利开展。

展品

  思路——“用文物说话”

  展览以北魏平城出土文物为切入点,挖掘文物背后的内涵,由此连成清晰的历史脉络,阐述北魏平城时代在华夏民族融合进程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展览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尘下千年 不期而遇”,从大同考古所2019年出土的北魏壁画说起。第一组“发现壁画”展示了北魏砖室墓东壁和北壁的壁画。站在它们面前,看一千多年前宴饮出行的生活场景,仿佛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千多年前画师在墓室勾画出壁画的轮廓,一千多年后考古人在考古发掘中与它们不期而遇,于是有了呈现在眼前的这组北魏壁画,那个叫“拓跋鲜卑”的民族由此浮现脑海。为了让观众更加近距离地感知拓跋鲜卑民族,感知北魏定都平城的历史,第二组“拓跋印象”以60件(套)出行俑阵、40余件(套)各式人物俑展示了更加立体、鲜活的拓跋鲜卑的模样。它们与壁画相呼应,仿佛从壁画中来。

展品

  由此,我们慢慢打开拓跋鲜卑历史的大门,走进北魏平城辉煌的百年。第二单元“平城万象 锦绣未央”分为“民族熔炉”“丝路起点”两个版块。“民族熔炉”主要从居室陈设、烟火日常、审美风尚三个方面,展示拓跋魏王朝迁都平城后南北交融、胡风汉韵的生活万象。“丝路起点”则是从异域珍宝、佛国圣殿两个方面展示北魏王朝汉化的同时,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与西方国家和地区互通有无。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北魏平城时期是开放、共享的,天南地北的文明汇集平城,为北魏历史增添色彩,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为华夏文明蓄积能量。

展品

  意义——激活与传承

  此次展览的合作模式是开放的,它打破博物馆单线合作的界限,整合了考古所与博物馆的文物资源。通过考古与展览的联结,实现了文物利用率和文化传播效益的双提升。

  当300多件文物跨越时空,诉说着北魏平城的故事,我们了解了一个王朝的历史,更领略到华夏文明海纳百川的胸襟。1500年过去了,平城的模样早已模糊,但中华文明的基因不变,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不变,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上,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继续守护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脉。

(图文转自:安徽博物院网)

责编:荼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