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嘉莹 | 晏殊词果真是“富贵显达之人的无病呻吟”吗?

 cat1208 2020-04-15

最近,王凯、江疏影主演的古装剧《清平乐》正在热播,正如其庙号“仁宗”所指称的,这位历史上有名的仁君,以及曾经频繁在我们的初高中课本里怒刷存在感的“文人天团”——欧阳修、范仲淹、晏殊、司马光、苏轼等都在年轻世代的演绎下闪亮登场。秉持“正午阳光”一贯精致严谨的制作风格,《清平乐》对于历史场景的苛求和真实再现、对于有宋一代宫廷制度、礼仪文化的考据与还原让其在一众“不求甚解”的古装剧中脱颖而出。

譬如剧名《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也用作词牌名。词是宋朝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以“清平乐”为词牌名的词也存有许多,唐圭璋先生的《唐宋词简释》就介绍了宋仁宗时的“太平宰相”晏殊两首很有名的作品。

其一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
绿波依旧东流。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叶嘉莹先生所著《北宋名家词选讲》中对晏殊词的讲解与阐释,共同了解除了温润如玉、含蓄婉丽的词作外,晏殊词还有哪种风格?



本文摘自叶嘉莹先生所著《北宋名家词选讲》第一讲

<说晏殊词>

叶嘉莹,号迦陵,生于1924年7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2016年3月21日,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一般人有一种成见,认为“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生活要穷苦抑郁才写得出好诗,清朝一位词人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对于某些作者,这话不无道理,李后主后期词之所以取得那样高的成就,曹雪芹之所以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巨著,都因为他们确实经历了自己一家一国的败亡。司马迁早在《史记》中就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对某些作者来说是果然如此的。

可是,对大晏来说,则是一个例外。大晏是一个仕宦显达的人,他十四岁时就以神童得到宋真宗的赏识,擢为秘书省正字,当他十四岁那年以神童参加进士考试时,“神色不变”,考试完毕,真宗亲自给他出了考试的赋题,他告诉真宗这个题目在温课时就作过了。从此以后,真宗就对他另眼相看了。真宗立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召见晏殊要他入宫陪伴太子,并说其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生活检点谨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于声色之场。晏殊说不然,自己只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才没有和他们一样去听歌看舞,真宗更信任晏殊的诚实。

热播剧《清平乐》中的晏殊

晏殊直上青云,做过枢密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的人就以此认为像晏殊这样的人能写出好词吗?或以为他的词是“富贵显达之人的无病呻吟”。在晏殊的词中确实很难找到他人词中常见的牢骚感慨,抑郁悲愤,他的词集叫《珠玉词》,他的词表现得像玉一样的温润,珠一样的圆洁,没有激言烈响,而且无需挫伤忧患的刺激,他所流露和抒写的乃是他珠圆玉润的诗人的本质。

但是在晏殊的词集中有一首例外,那便是他的一首《山亭柳》,表现出了与他别的词不同的风格。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这首词写得激昂感慨,其主观强烈之情意与他平常珠圆玉润之风格不大一样。除去风格的例外值得注意外,它还有一个题目《赠歌者》,这不仅是晏同叔的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而且也是在中国词的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我们从温飞卿讲起直到现在,一般词人的所有作品都没有题目,即便像韦庄的词写得那样具体真切直接,前面也没有题目。所以晏殊的这首《山亭柳》加了个《赠歌者》的题目,这在中国词史发展上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后来很多人的词都有了题目,甚至有了说明写作原因和背景的小序,像南宋姜白石的小序就非常有名。这就说明词已不再仅是没有个性的供歌唱的曲词了,它真的成了文人诗客抒情表意的一种韵文形式了,词已经诗化了。

古来诗可以赠答,可词开始时没人用来做赠答之用,晏殊首先用它“赠歌者”,词在初起时,本是“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是交给歌伎酒女演唱的歌词,但现在晏殊写的却不再是交给歌者演唱的歌词,而是赠给歌者的一篇诗歌了,这正是从让歌伎酒女演唱到用于赠答之间的过渡性产物。

那么,这首词中有没有晏殊自己的感情呢?郑骞先生在《词选》中这首词的后面有这样一句按语,说这首词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作,所谓“块垒”者就是内心中愤慨不平的感情,古人常说借酒浇愁,是用自己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郑先生说晏殊是借他人酒杯来浇他自己心中的块垒,晏殊不直接写心中的愤慨不平,而是用“赠歌者”的题目借题发挥。

郑骞(1906-1991),字因百,祖籍辽宁,十一岁以后随爱定居北京,1926年毕业于北京崇实中学,随即保送燕京大学,主修国文,毕业后曾任教于河北女子学院,燕京大学、东北大学、暨南大学等校。1948年应台静农之邀,赴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其后曾数次渡海,赴香港、美国,执教于耶鲁大学、印地安纳大学等校。退休后转任台湾东吴大学,辅仁研究所教授。

这首词的激昂慷慨在他的词的风格和规律中是一种变调,作为一位理性的词人,他不应该写出像这首词中这样激动的感情,可晏殊毕竟是理性的词人,就在于他把这种激动的感情加了遮掩,借题发挥,利用这个题目加在了别人的身上。即便是在不得不暴露自己心灵上的伤痕的时候,他也不愿意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别人面前,而是将自己推远一步。

晏殊的一生仕途顺利,青云直上,深得真、仁二宗的信任,但后来也遭受到两次挫折。仁宗为李宸妃所生,却为章献刘皇后以“偷天换日”的办法据为己有,后来刘皇后用事,无人敢说明此事,李宸妃卒,晏殊作墓志,只说李宸妃生女一人,早卒,无子。后来刘皇后也死了,《宋史·晏殊传》载孙甫、蔡襄曾上言晏殊为李宸妃写墓志不言生仁宗之事,以为晏殊之罪状。于是,晏殊被罢掉了参知政事,出知亳州,又徙陈州。五年以后,又被召还京,自刑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热播剧《清平乐》中的刘皇后

晏殊出身平民,自奉寒素,生活俭朴,六十多岁时他给其弟弟写信时,曾谈到人老之时要为自己的退路着想,希望晚年有个安居的所在。他曾用了公差为自己修房,被人纠弹,再次罢相。


在《宋史·晏殊传》中,说当时便有人“以为非其罪”,因为李宸妃的墓志若是他人撰写,在当时也不会说仁宗为李宸妃所生,而用公差修房,则在当时北宋官僚之中本是常事。

他第二次被罢相之后,出知颍州,后又知陈州、许州,晚年最后是知永兴军,永兴军所在地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这首《山亭柳》提到“西秦”、“咸京”,可知其写作地点当在永兴军。

在热播剧《清平乐》的一段故事中,晏殊预知自己将会被贬离京,便提前收拾行装。时天微雨,他在小院里吟念自己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小词: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
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晏殊的这首词里虽然可能有因罢相而产生的感慨牢骚,但表面上却是借歌者之口说出来的。“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有的本子“博”作“薄”,一般人都觉得应为“薄”,乃自谦之词。像欧阳修的《采桑子·西湖念语》的序文中就说是“敢陈薄伎,聊佐清欢”,“薄伎”者浅薄之才伎也。如果说是“博艺”,这个“博艺”就是众多的意思,一个人为什么会说自己有众多的才能呢?这就得看他整个的口气了,他下面说是“花柳上,斗尖新”,“斗”就是竞争,竞赛,“尖”是出类拔萃,“斗尖新”是说我的技能不仅是最好的,而且是最新的,这是很夸张地说出来的,毫不客气。狂妄自大固然不好,可是在此则不然,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感慨万千,是悲慨于自己有才伎而不被赏识。前面要扬得越高,后面才跌下来得更重,这首词的开头就说“博艺随身”,写得很好,有许多人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仰仗着家庭、亲友的势力或者是什么法宝的魔力,而这位歌者靠的是自己的本领。所以这“博艺”二字好,“随身”二字更好。“花柳上,斗尖新”,“花柳”指风流浪漫之事,譬如是音乐的弹奏啦,歌舞的表演啦,他说在这方面他敢和任何人比试,我的才艺比任何人都好,比任何人都新。


晏殊喜欢用“尖新”二字,在《凤衔杯》词中也曾有句云:“端的自家心下,眼中人。到处里,觉尖新。”“尖新”是出类拔萃之意。下一句“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这个歌者有时偶然学唱当年念奴唱的歌曲,“念奴”者是唐天宝年间最著名的歌者。古人写歌者歌声之美,有《列子·汤问》所载“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所以说“有时高遏行云”是说唱歌的声调之高可以留住天上的行云。下面的“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是说每当这位歌者演唱后,就会得到很多酬赠,就是所谓“缠头”,白居易的《琵琶行》说:“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说那弹琵琶的女子每唱一支曲子,那些听歌看舞的少年就不知要争着送给她多少红绫的缠头。晏殊说那位歌者当年也得到过听众的欣赏,赠给她无数的缠头,而且是最好的丝织品——蜀锦。她觉得这才不辜负她的辛勤。

这首词上半阕是句句扬起来的,下半阕则渐渐降调,说是“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最近几年奔波往返在咸京道上,得到的是“残杯冷炙”。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而也就在这首诗中他又写了到长安之后的遭遇,说“骑驴十三载(有本子作“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记述了自己仕宦不得知赏的境况,京华是帝都之所在,春天是一年之美时,而此地此时,满怀报国之心的杜甫却落得“残杯与冷炙”的地步,“残杯”是别人喝剩的酒,“冷炙”是别人不吃而弃之的冷肉,所以“残杯冷炙”是受别人冷落不得重视的意思,是别人给的一点可怜的施舍,这里面对接受者来说有许多悲苦辛酸。我为什么要讲杜甫的诗,因为晏殊本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他用的“残杯冷炙”出于杜甫诗,正透露了一份言外的托意。

下面“衷肠事,托何人”,内心之中有多少心意感情,应该托付给什么人?晏殊是用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因为他是赠歌者。我在讲温飞卿的词时就曾说过,在中国旧伦理中,君臣的关系和夫妻的关系是相近似的,男子换在臣的地位就和妾妇一样并称臣妾了,就女子而言,是要有托身之所的,《孟子》上说:“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而才人志士也要得到知赏的人,才可以托身事奉,所以古人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就像一只鸟要找到一棵值得它栖落的树它才落下来一样,所谓“凤凰非梧桐不栖”,好的才人志士要选择主人并为他做事,也是要依托终身的。而且中国古代对女子注重品节,臣子也注重品节,所以晏殊说这个女子是有“衷肠事”,而不知应“托何人”。相比之下,就可见出陶渊明的了不起,他不向外找依托,他说是“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这便是他在自己的认识之中找到了一个终身不违的依托。总而言之,人生无论向内或是向外,只要是能找到一个精神的依托都是好事。

“若有知音见采”,她说假如是有一个知音的人能够理解我,“见采”是被他知用的意思,中国古人所谓的“知音”并不只局限于音乐方面的知音,广意的是指“知己”,是一个真正欣赏、了解你的人,是一个能在别人的误解中认识你优点的人。如果我被这个知音者选择、采纳,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自己一切最美好的都奉献给他。

这虽然是一个歌女的口吻,但这又实在是中国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品德,即如果有一个人以国士待我,我一定以国士报之。三国时,诸葛孔明之所以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乃是因为刘备的“三顾”与“白帝城托孤”,把国家存亡的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把他当做了全国最可信任的人,他就以一个最可信任的人来报答。“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中国人有这样的传统,都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了解和欣赏自己的人,找到一个知音。《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诗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便写的是这种情意。

热播剧《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晏殊这里的“若有知音见采”,“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不到知音。那么你纵然有奉献的感情,纵然愿意“不辞”,愿意“遍唱”,又有谁接受你的殷勤,接受你的美意?所以就“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歌女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

晏殊当时在这个筵席前,可能看到了这个老大伤悲、不得其所的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方的境遇的悲伤。而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如就歌女而言,还有更深一层的悲哀,那就是歌女是“卖笑”的,是要以笑语欢歌博取人家的欢喜、人家的报酬,所以,内心即使有悲歌,眼中有泪水,也要“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重掩”,是屡次流泪,屡次擦干。屡次悲哀,而又屡次不能让人看到悲哀,强作笑颜,这是一种极为深重的悲哀。

晏殊这首《山亭柳》,感慨很深。我们在欣赏当中,像我们欣赏其他作品一样,征引了许多旁人的诗作、词作为参照,不是徒然的,因为一定要这样,你才能把晏殊词里十分深刻的、沉重的感发的生命力传达出来,把中国古典引文中几千年的感发生命的传统表达出来。对这种感发的生命,以及在这种感发生命中所传达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悠久传统方面的情意的引发和联想,是我们在欣赏阅读古典诗歌时,所最应当加以细心体会和留意的。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