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瘟疫恩仇录【主编专栏01】

 苏家酒窖 2020-04-15
-瘟疫恩仇录-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电镜观测到这个精巧而美丽的小玩意,它是一个球体,直径在100nm左右,日冕一样的蛋白棘突保护着其下记录着一切遗传信息的RNA物质。它不具备意识,但是当它得以接触到受感染者的细胞的时候,他会精确地利用细胞中的营养物质来复制自身的结构。如果不加以制止,很快,受感染者的体内就会建立起一支由千万个“它”组成的军队……




这个人视力所不能及的小东西,就是现如今肆虐武汉,危害全国的冠状病毒。



得益于人类社会几百年来积累的医疗知识,我们今天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诸如病毒的各种微生物的存在。虽然依旧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治疗方式,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着隔绝病人的飞沫,体液,通过切断一切的传播途径来建立切实可行的抗病毒阵线,并且颇具成效。

然而早在人类认识到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存在之前,病毒就已经切实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了。几亿年的发展历程,使得蓝天之下,碧海深处,无数人类所不能生存的地方,他们都都早已经深深扎根。根据科学家估计,海洋里的所有病毒的重量甚至要远远高于所有鲸鱼的重量。而人类文明的历史也就不到万年而已。


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中国古代将这些微生物所引起的一切传染病,都统称为瘟疫。瘟疫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瘢痕,而对于瘟疫的记忆,则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先民文化的最早记载中。

千年攻防

“疫”是一个形声皆会意字,《说文》中记载:“疫,民皆疾也”,《字林》中也写到:“疫,病流行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古代的疫,指的就是如今的传染病。“瘟”字则表示凶猛的传染性疾病,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瘟疫”,在中国古代指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传染病。

《周礼》中曾经记录了一个名为“疾医”的职位,这个职位的任务就是要妥善治理好“四时疠疾”,而疠指的就是瘟疫的意思。“四时疠疾”指的就是一年四季的各种或强或弱的传染病,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周代古人已经能将四季传染病的症状都进行区分,可以想见,他们已经有了许多和传染病交锋的经历。

著名学者邓拓考据所著的《中国救荒史》中统计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瘟疫次数,加在一次总共238次,而在《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的记载中,仅明清两代就有三百五十次以上的瘟疫记载,两个数据无论哪个更具真实性,都共同体现了一件事,就是中华文明自诞生开始就饱受传染病的侵扰,那么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古代的先民们都总结出了哪些针对瘟疫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呢?


学者邓拓照片

理念传承

想要治疗瘟疫,首先就要了解瘟疫,《黄帝内经》这一著名的中医典籍奠定了中国古代医疗保健事业的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而对于瘟疫,此书也根据这个理念给出了观点。《黄帝内经》将一年分割为七十二候,并且详细记录了每一候的气象特点和人体对应的生理状态,并且表示“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后世中医对于疫病的研究也大多围绕这一观点展开。

东汉时期瘟疫肆虐,人们更加完善的总结得出瘟疫是:夫天行时异之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反大凉,秋时应凉反大热,冬时应寒反大温。而同时期的名医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伤寒论》中记录的诸多传染病防治手段,也都围绕着调理人体,切合四时气候而展开

而这种观念显然也绝非纸上谈兵,诸多时期的历史记载都能对这种观点进行佐证,例如景泰六年(1455年),陕西各郡正月无雨,四月却出现霜雪,当年就发生瘟疫,死者两千余人。

四时理论体现的是古人对于瘟疫起源的探究,而对于瘟疫之流毒,古人则另有一种解释的方式。

曹植有著作《说疫气》,记录了建安二十二年瘟疫横行的景象,其中开篇说道“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可见古人认为瘟疫的流行实质上就是疠气的流行。那么这个“疠气”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曹植

疠气并非一种气体,在中医理论当中,疠气又被称作疫气、疫毒等。中医对其的认知有两点如今看来十分有趣,一是疫气具有很强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二是一种疫气引发一种疫病,同种疫病具有相似的症状。由这两点可以看出,古人所谓的“疠气”本质上就是各种各样的传染病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由此可见,古人虽然没有进一步发现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但是其对瘟疫及其传染原因的总结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本期文章讲述了古人对于瘟疫发病原因和致病机理的认知,那么具体到医疗行为上,中国古代又有着哪些防止传染病的方式呢?这些方式究竟效果如何呢?在之后的文章中,苏家酒窖会继续为您讲述,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