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姻过去时(一)——先秦时期

 苏家酒窖 2020-04-15
婚姻过去时(一)
先秦时期

关于离我们很远的时期的生活是很难凭空想象出来的,婚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往往是被一根很长很长的线串起来的。今天想带读者大大们看看过去的婚姻,过去的生活。

抬花轿
远古时期

这里的先秦时期是指的秦朝形成以前包括所有人类开始形成社会的时期。关于婚姻关系的形成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体现啦,大家都知道一个秩序的形成的时候都有一个很漫长的发展期。《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昔太古常无群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这里指的就是最原始最原始的婚姻状态——杂婚,杂婚指的是不论是否有血缘关系、辈分关系,随意发生通婚的行为。

远古时期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在史书的记载中,炎帝就是杂婚时期的时候诞下的,后来的很多有关于炎帝的记录都可以反映杂婚时期的状况。

其一说,有一女子名为女登在野外游玩的时候,有神龙与女登交合,后遂怀孕然后就生下了炎帝,取名为榆冈,传说生下来三天就可以说话、五天就能够自己行走、七天牙齿就长全了,五岁的时候就学会绝大部分种植庄稼地的方法。但是“牛首人身”,相貌丑陋,因养于姜水河畔,以姜为姓。长大之后,勇猛剽悍,十分有智慧建立了姜姓部落,自己又号神农,就是尝百草的那位。

这个神话传说反映的就是杂婚状态,好像在这个传说中很随便的这个伟大的人物就诞生了~

炎帝

因为在远古时期,群居生活的部落内部形成的是一个劳动、生活单位,这个时候没有形成任何规范性的婚姻秩序,一个女子可以是很多男子的妻子,一个男子也可以是很多女子的丈夫。这种杂婚的婚姻状态存在极大的弊端,近亲结合的后果就是后代畸形生长、身子羸弱,很难在那个时期生存下来。所以人们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对这种婚姻状态开始有了限制,一点点的限制就促使了杂婚向血缘婚过渡。

群居生活

小编想起了一部在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讲的是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兄妹成婚的故事,不过里面过于神话色彩了,还有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剧情,总之留下的印象是,伏羲是个大好人、女娲也是个大好人,然后两个大好人有情人终成眷属并拯救了苍生~虽然很离谱,但是神话的背后往往能反映一个时期的一些情况。

《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两人结为夫妻。

艺术品上的伏羲女娲形象
原因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是低下,人类还是以群居生活为主,血缘婚是婚姻的主要体现。血缘婚也称血族婚、族内婚,指的实行同辈男女(兄弟姐妹)间的婚配,来排斥氏族内部父子辈间的杂乱性交。

因为那个时代的劳动分工有了一定的依据,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工,年龄相近的男女可以长期在一起劳动,并且可以逐渐和不同年龄阶段男女分开生活。从而,在一个群体之中只有同辈男女互为夫妻,这样排除了父女和母子之间可能发生的性关系。

这样的血缘婚的出现,可以说是有划时代意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可以一大步的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

血缘婚——伏羲女娲

血缘婚同时构成了血缘家庭。血缘家庭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小团体,它使人们的狩猎、采集生活有一个比较固定的群体组合。人们在这种比较稳定的群体组合中,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并逐渐形成了按性别和年龄区分的简单分工。青壮年男子大多从事狩猎以及保护群体安全等活动,女子则负责采集、烹饪、缝纫以及育婴侍老等活动,老人和幼儿就负责一些简单的辅助性的劳动。家庭的分工在这里就看到影子了欸~

原始男子狩猎
旧石器时代

随着血缘家族的不断繁衍,血缘关系亲近、活动地域相邻的血缘家族,由于在生存斗争中经常合作,而逐渐有了联系形成氏族。氏族制产生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从血缘家庭过渡到氏族公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婚姻关系也由只限于同辈男女之间的血缘婚,进而发展为族外群婚。所谓族外群婚,也被称作“普纳鲁亚”结构,是人类进化至“新人”阶段的婚姻形态,即氏族内同辈女性要接纳另一氏族的同辈男性,成为他们共同的妻子;而本氏族同辈男性则须“嫁"到另一氏族中去,成为那个氏族同辈女性共同的丈夫。

这种婚姻制度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间的性关系,有利于后代的发育和人口的繁衍。无论从人类体质进化还是从社会结构升级的角度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伏羲倡导族外婚

族外群婚体制下的社会形态是母系氏族社会。在族外群婚的制度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是由妇女经营管理的,世系是按女性血统传递的,成年男子都是外氏族的人;另一方面,当时生产力低下,稳定的食物来源更依赖于妇女所从事的采集业。这两重因素决定了妇女在群体生活中的主导性和受尊敬的地位。

原始女子

那么问题来了,在群婚时期,孩子的爸爸究竟是谁?不管是血缘婚和族外婚,有一点的可以确认的是,这两种婚姻状态都是群婚制,那时候的人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直到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社会逐渐代替母系氏族社会,对偶家庭(即对偶婚制度,对偶婚是群婚向一夫一妻个体婚过渡的一种婚姻关系。随着群婚范围的逐渐缩小,由群体间的性关系变为个体的性关系,即异性同辈男女在可长可短的时期内实行对偶同居。)出现并逐渐稳固,才改善了这样的情况,但是还是不能够很确定孩子的爸爸的是谁╮(﹀_﹀)╭,原因如下哟。

群居生活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因

在群婚及其以前的时期,并没有发生任何可以叫做家庭的单独养育子女的生活单位。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以氏族为单位,两个或更多的氏族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胞族或部落聚落。随着氏族居住地点的相对稳定,有婚盟的氏族间性关系交往的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在野外的比较短暂的结合,变成男人们到婚盟氏族的住地,对女人们进行较为经常的拜访。

他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发展,就使得成对配偶有可能组成,这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个体婚姻方式——对偶婚

原始人单独一男一女

但是,对偶婚并不会引起性伴侣彼此关系上的任何义务和权利,只是在群婚范围内形成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的一对对配偶。这些配偶的形成,完全依靠双方个人的好恶,仅仅取决于发生性关系人双方的愿望,并且可以在任何时候不经任何手续而终止。

同样,它也使性伴侣之间的关系变得稳定。对偶婚不一定是单偶制的,它既不排除一夫多妻制 ,也不排除一妻多夫制。也就是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可以组成不是一个,而是几个对偶婚姻。

也就是说,因为一妻多夫的情况仍然存在,所以孩子的爸爸究竟是谁只能缩小在一个特定的范围里,不能够完全确定孩子的爸爸是谁。

原始生活
新石器时代

当男子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劳动力的时候,对孩子的爸爸是谁这个问题的确认得需求也更加急切了。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根据《甘肃通史》论证,马家窑文化开始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过渡,至少发展到晚期即马厂类型时,对偶家庭已相当稳固,父系氏族社会基本确立。

马家窑文化出土磁器

对偶婚的男女长期同居,便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家族和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在氏族中的出现,标志着氏族制开始走向崩溃。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由于私有财产的继承,要求建立新的婚姻制度,“导向一夫一妻制的动力是财富的增加和想把财富转交给子女,即合法的继承人,由婚配的对偶而生的真正的后裔。”

对偶婚生活

研究表明,马厂时期西北地区已经产生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并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但这时期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家庭中,虽然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主导的地位,但在社会地位上,男女基本上仍是平等的,还看不出明显的父权、夫权或男尊女卑的现象。随着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女子较少参与生产活动,转而从事生活活动。而参与社会分配的男性家长,由于拥有了较多的生产、生活资料,而成为家庭成员的唯一供养者,男子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父系氏族社会

随着私有财富的增多,男子们越来越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被自己的儿女们继承,没有这种继承,私有制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因此拥有私有财产的男子,尤其是拥有较多财产的特权阶层,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这就产生了需要确定是自己孩子的要求,这种要求只能通过男性对女性的独占,因而就产生了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婚姻和家庭。

原始生活

男子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参与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夫权与父权也随之产生,并得到了加强。而女性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男子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占有的财富越来越多,拥有的社会或家庭的支配权越来越大,使得一夫一妻制逐步得到巩固。夫妻占有共同经营的家庭经济,使个体家庭从母系氏族中分离出来得以成为现实,它对母系氏族社会起到瓦解作用。

原始群居生活
缔结婚姻

西周时期,对族内通婚的习俗进行了禁绝,实行“同姓不婚”的规则。就是说同一族的相同姓氏不能结为连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的不能结婚,也是出于对其后代的考虑,认为男女同姓的双方生下的后代。“气同则不继”,同姓的人肯定是有共同的始祖,古时候人们以为如果不与其他姓氏的人结婚就不能促进宗族的繁衍和强大,后续子孙都会因此而处于不利状态,因此不允许相同姓氏的男女结婚。

西周婚礼

缔结婚姻之时有一定的程序,而这程序必须遵守六礼。“六礼一辞,蜕于《仪礼》之土婚礼,其议有六,故称六礼。六礼为周之遗制,春秋时诸侯大夫嫁娶,颇沿用之。

纳采。纳采指的是男方遣派媒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里提亲,女方家里满意后,由男方家庭备礼亲自上门求婚。

纳采之礼

纳采之礼的核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是媒人在男女婚姻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男女无媒不交”。

《诗经》中有不少诗歌反映了这一现象, 如《卫风·氓》:“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女子因男子没有媒人来说媒而拒绝其不合“礼”的婚姻请求;《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借析薪、伐柯没有斧子便不成, 喻男女婚姻没有媒人则不成, 足见媒妁之言在当时男女婚配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清代纳采宴席

二是男女婚姻必须遵从父母之命。

《郑风·将仲子》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礼俗。诗中女子反复告诫男子“无逾我里, 无折我树杞”“无逾我墙, 无折我树桑”“无逾我园, 无折我树檀”, 可见她极不认同男子的违礼行为。而这位女子之所以有如此深的顾虑, 就是因为她畏惧父母、兄弟及众人的批评。

问名之礼

纳采之礼结束后便是问名之礼,即求婚男子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姓氏和出生年月日,用来占卜

《仪礼·士昏礼》曰:“摈者出请, 宾执雁, 请问名, 主人许, 宾入受, 如初礼。”问名辞曰:“某既受命, 将加诸卜, 敢请女为谁氏。”这是对问名之礼的完整阐述。

可以看出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避免同姓成婚,二是为了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来卜吉凶。一般来说,纳采和问名之礼是同时进行的,在纳采的时候直接问名,提高效率~

备礼
纳吉之礼

问名之礼之后便是纳吉之礼,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取回之后,进行占卜。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步骤,其结果能直接决定婚礼是否继续。

《仪礼·士昏礼》曰:“纳吉用雁, 如纳采礼。”若卜得结果为吉兆, 则派使者告知女方。使者去时仍偕雁为礼物, 以表示男家对婚事的初步认可。因此, 可以说只有通过了纳吉仪式, 双方的婚事才算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卫风·氓》中女主人公就曾说过:“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句诗中写道了男子用龟甲和蓍草来占卜,所得都是吉兆,被认为是神灵也认可这桩婚姻,所以女子迫不及待出嫁,让男子拉走自己的嫁妆。通过占卜来预测婚事吉凶,这种小心翼翼地方式,表现了对婚姻大事的慎重。

龟壳占卜
纳征

再就是纳征,也就是下聘礼

《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下聘完成之后,就相当于婚事几乎订立下来了。

聘礼不同于如今的彩礼,当今的彩礼以金钱给付为主,但是在那个时期各个阶层等级尊卑分明, 因而纳征的物品也会根据男方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对于庶人而言, 纳徴以纯帛数量不超过五匹为标准, 士则用玄纁束帛和俪皮, 诸侯和天子则要在士阶层纳徴礼的基础上分别加大璋、谷圭。

聘礼

古时婚礼为什么纳征用玄、束帛、俪皮呢?当与其时主要生产方式为狩猎和农耕分不开的,它代表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玄、俪皮不但是当时衣饰的贵重用品,而且都当作币帛使用的。所以男子向女子求婚送去这些聘礼实是上好的礼物,它不仅保存有狩猎时代男子射猎的“勇敢和技艺”,还有男子亲授劳动经验,维持家庭生活能力的社会功能。

请期之礼

关于请期之礼,男方择定成婚期后, 再备礼派媒人前往女方家作最终商议,以求同意。请期时男方通常需三请于女方, 而女方则需三辞, 以示不敢独断专行。其实婚期决定权还是在男方,谁叫男尊女卑呢。

《氓》一诗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两句诗写道男子想要在秋季到来之前就迎娶美娇娘,但是被女子拒绝,女子还要劝解男子不要生气,等到秋季之后再来迎娶自己,可见,如果在秋季之前就把女子迎娶回家的行为是不符合礼法的。

所以民间嫁娶所定婚期一般是在秋季至第二年的春季之间,因为这段时间是一年中的农闲季节,在那段时期举办婚礼不会影响农业生产。

亲迎
亲迎

古装剧里常出现的,要八抬大轿迎娶你回家的台词大概就是亲迎的体现了。亲迎是即男子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是成婚礼,必然是最有排面的,隆重又繁琐。

亲迎这个步骤体现的是男方是否重视女方,如果男方倾尽全力准备这场婚礼,那女子也会觉得倍儿有面子,也觉得男方很重视自己,婚后对男子忠诚、乖顺,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如若不然,女方便会耿耿于怀。

《召南·鹊巢》记载了男方迎亲时车马的盛况:“维鹊有巢, 维鸠居之。之子于归, 百两御之”, 写出了迎亲队伍规模的盛大。诗中“百两”虽非实指, 但也足以体现新郎高贵的身份和显赫的社会地位。

再者,如若完成了前面五项礼,男子死亡的,女子还可以再改嫁,但是如果完成了亲迎这一礼,就算和男子做夫妻的时间仅短短一天,还是必须从一而终,不能改嫁,可见,亲迎之礼的重要性了。

婚礼
婚姻解除方式

在西周时期,关于婚姻解除方式的规定有“七出”。

《大戴礼记.本命篇》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就是说,如果妻子违背了那七种行为中任何一种,丈夫可自行决定解除和妻子的婚姻关系,并不需要女方的同意。

据《大戴礼记·本命》载:“有所取(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三不去”的意思是,妻子因娘家无人,没有归处不能去;和丈夫共同守过公婆丧事的妻子不能去;娶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不能去。

这样回想一下《氓》里面的女子,每天都辛勤的劳作、勤俭持家,对男子也十分忠诚,后来男子变心变得暴躁,没有当初有耐心,后来男子还喜欢上了别人,出轨女子,简直,这男子简直绝世大渣男,这个想法和高中学这篇文章的想法没有变过。

可以看出,女子在西周的婚姻制度里的地位之低了,男子可以随便找个理由休妻,女子却不能随便找个理由维护好自己的利益,男尊女卑和夫权至上思想贯彻在西周婚姻法律之中。

一纸休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