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丧葬文化:春秋战国(5)

 苏家酒窖 2020-04-15

上期文章结尾我们讲到提倡薄葬的墨子为了抨击厚葬风气,提出了很多厚葬的弊端,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弊端都有什么吧。

薄葬提倡者 墨子

首先,墨子认为厚葬久丧必害于“富贫”。他认为厚葬必多埋财,而久丧又必久禁从事生产生活,会使国家和人民贫困;

第二,厚葬久丧必害于“众寡”。《墨子·节葬下》说:“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君死,丧之三年;父母死,丧之三年。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然后伯父、叔父、兄弟、孽子其,族人五月,姑、姊甥、舅皆有月数,则毁瘠必有制矣。”这一段文章的大意是久丧必然导致人们体质虚弱,易生疾病而死;同时也势必影响人类社会的生育繁殖,导致人口的大量减少。因此,久丧必害于“众寡”。

第三,厚葬久丧必害于“定危治乱"。墨子认为上行久丧,则不能听治;下行久丧,则不能从事。由此而推之,那么刑政必乱,衣食之财也必不足;再由此往下推,则不悌弟必将怨其兄,不孝子必将怨其亲,不忠臣必且乱其上。这样下去,天下势必大乱。到了这一层面,厚葬已经成了天下大乱的根源了;

第五,墨子认为厚葬久丧必然导致国家贫弱,人民寡少,刑政混乱,自然也不能善事上帝、鬼神,势必遭到上帝、鬼神的祸罚。小编之前有提到过,墨子是鬼神论者,他在这里将厚葬的危害拔到了崭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继续厚葬的话,神鬼的惩罚分分钟就要到来了。

墨子对厚葬之风的抨击总结起来有以上四点,如果你是一名战国时期的厚葬论农民,你能否接受这样的驳斥转而投入薄葬派的怀抱呢?

墨子讲学图

道家丧葬意识

先秦时期的道家同样趋向和主张薄葬。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由此可见,老子十分注重薄葬,他的丧葬观念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闪耀着理性主义的光芒。

庄子的薄葬思想更为明确。他认为:“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他又说:“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庄子同样身体力行,据说他临死前,门徒们表示想厚葬他,庄子极力反对,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斋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们回答说:我们是担心你要被乌鸦和鷂子吃掉呀。庄子回答:露天葬要被乌鸦和鹞子吃掉,而土葬也要被蝼蛄和蚂蚁吃掉。一定要从乌鸦和鹞子嘴里夺过来送给蝼蛄和蚂蚁吃,未免太不公平了!他不但不主张陪葬,甚至认为就连哀哭也没有必要。在他看来 “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老子

同样,列子等人也主张薄葬。

晏子认为:“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唯所遇焉。”

杨朱主张死后:“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不设明器也。”

那么读者可能就有疑问了,道家为什么会产生对死后处置无所谓的薄葬观念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应该珍惜吗?

庄周梦蝶

其实,道家的薄葬意识与其主张的乐死精神密切相关。

这就又不同于孔子、墨子的主张基础。

道家的乐死理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它的人生观,另一个是它的哲学观。

一方面,从道家的人生观来说,作为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家的老子,对现实人生的认识暗淡,精神颓废。

他看透了奴隶制社会的危机,但又无力挽教;意识到历史前进的车轮无法逆转,又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故此老子只能主张顺应自然,听其自然,无所作为。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他在《养生主》中说道:“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倾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道家的这种自然无为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道家的乐死观念。

另一方面,庄子认为,生与死实同,犹春秋冬夏四时变换交替。所以“生时乐生,则死时乐死矣”。人死不过是人生活动场所的更换而已,是一种生命现象的形变,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之分。

道家的这种“齐生死”的哲学观,使它对死亡的认识也变得圆熟与诡秘。既然道家对生死无所谓,自然对儒家“事死如生”的厚葬观念持反对态度,而主张薄葬了。

然而,道家的这种乐死观念的理论基础极其脆弱,因为这种思想不是从生命的规律出发对死亡命题作出的科学的认识。因此,道家的这种生死观念很容易走向自已的反面,产生异化,反而为厚葬意识和灵魂不死观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秦汉之间,神仙方术大盛,求长生不老之药,营浩大之陵,行奢侈之葬,都跟道家“长生久视”、“死而不亡”的观念有关。毕竟,既然生与死没差,死后有知,厚葬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

吕氏春秋集释

“为死者虑”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的薄葬思想,倾向于墨家学派。《吕氏春秋》中的“节丧”篇,其出发点就是“为死者虑”,避免死者的坟墓被掘,达到“安死”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死者在地下安宁呢?为此,《吕氏春秋》首先对世上盛行的厚葬风尚作了尖锐的批评:“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朗庭、为宫室若都邑。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那些人把坟墓建造的如同城镇一样高大雄伟,有大量珍宝但是没有活人居于其中,简直是在引诱人们去冒险,去盗坟掘墓。

吕不韦 动画形象

因此,《吕氏春秋》的作者根据当世“大墓无不扣掘”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以俭节养死”的主张。指出:“先王之葬,必俭,必合,必同",认为节葬并不是“爱其费”,也不是“恶其劳”,而是“为死者虑”。只有节丧,才能实现“安死”,才是真正的“爱人”。

但是,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吕氏春秋》这种薄葬节丧思想,出发点是为了避免封建统治者在死后不得安死。这种薄葬思想与墨家“利于国家和天下之民”的薄葬观念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局限性。

到此为止,春秋战国之际那些敢于反抗厚葬大势,面对疾风的思想家基本都再次集合了,不过正如小编写在文章最开始的那样,虽然都是提倡薄葬,但是他们提出此观点的基础各不相同,读者们更喜欢哪种目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