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丧葬文化:春秋战国(2)

 苏家酒窖 2020-04-15

本期我们聊得就是另一个重磅级的力量——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们,让我们看看对于墓葬,这些思想家是怎么说的吧。

首先是儒家。儒家历来提倡孝道,他们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生养。

龙形玉佩 战国

《中庸》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

《论语·学而篇》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荀子·礼论》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

正由于儒家提倡厚葬,因此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之时,晏婴进言道:“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居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公贷,不可以为,......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晏婴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这顿挤兑可以说是十分经典。

孔子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在《论语》中,“孝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在他的心目中,孝道同时具有内外两重的意义:对内是借以启发仁心的自觉,对外是借以象征对整个人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关顾。

一个理想的人格便是应该朝这内圣外王两面都充分推广的,而其培养训练的始端便是孝道,孔子强调“孝悌”要建立在“敬心”的基础上。他认为,孝道就是启发自己内在的仁心诚意,如果对父母只有物质奉养而无精神慰藉,则与牲畜无异。

错银铜漏勺 战国

所以当子游问孝时,孔子答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孔子也答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以上这些都是重在点出内心的诚敬。

孔子还把“孝”与“礼”结合在-一起。鲁国大夫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子曰:“无违。”

就是说无违于礼的尊严。弟子樊迟听后不明白,于是问孔子: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段话强调在父母的生前死后,都要严格按照礼节的规定行孝,决不能允许有任何违礼的现象存在。

金带钩(战国)

正因为这样,当弟子宰我提出“三年之丧”为期太久的时候,孔子便愤愤地责备他“不仁”,他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更明白地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孝”不仅仅是指内心的诚意,更是对先人体制与存在事实的尊重。就在这种尊重顾惜之中,孔子油然体会到“礼”的永恒庄严。在丧葬问题上虽然孔子力主薄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这种孝道观念,客观上又为当时及后世的厚葬风气提供了理论依据。

所以《淮南子·汜论训》说:“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

到战国时期,儒家的丧葬观随着社会的变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呈现出由重精神的悼念观向重物质的悼念观转移的趋向,由俭到奢、由简到繁便是这一变化的趋向所在。

作为孔子事业继承者的孟子和荀子,就是这一时期儒家丧葬思想的代表。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省邹县)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卒子公元前305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他治学经常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孟子的政治主张比孔子更具有浓重的道德色彩,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孝悌为本”的伦理思想,认为“礼”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礼节制度和道德规范,是适应调节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

金虎纹圆形饰(战国)

因此,人际关系中情感和行为的表达,都应以“仁义忠孝”作为衡量的标准。他极力主张“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给父母送终“可以当大事”,君子不应在父母身上省俭。他还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且毫不掩饰地指出他提倡“孝道”的政治目的在于“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不仅将“礼”和“孝道”作为丧葬观的基本内核,提倡礼即是厚葬,厚葬就是礼的论点,而且在行动上也是率先行之,为后世树立了不良的典范(囧)。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中记载他厚葬母亲的事例,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据记载,孟子奉母仕于齐,母卒,孟子派弟子充虞请匠人赶制棺椁,并吩咐棺木要好,以厚葬他的母亲。充虞不解孟子的心意,认为孟子的要求太过分了,制作的棺材实在是太奢侈,因此问孟子有没有必要制作这样精美的棺存,孟子回答充虞说:“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大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镂空铜熏 战国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厚葬“非为观美也”,而是只有这样厚葬了父母,才算子孙尽了心,讲了礼。否则就是不孝,不齿于人类,不容于天地之间。由此可见,孟子的丧葬观与孔子的丧葬观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表明先秦时的儒家丧葬观已从重精神的悼念观转到了重物质的悼念观。从孟子以后,厚葬被冠以“礼”和“孝”的美名,左右了中国丧葬民俗的导向,时间达数千年之久,不知道读者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与孔孟一样,荀子十分重视和强调“礼"在丧葬中的作用。

他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

彩绘漆镇墓兽 战国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在强调厚葬为孝的同时,还把“礼”看成是一种等级制度,主张“丧祭械用皆有等宜”。

他说:“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

荀子希望通过这丧葬中的等级关系,达到“生死终始若一”的政治目的,从而使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纲常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