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花木兰(3)

 苏家酒窖 2020-04-15

上次的内容中,咱们了解到随着“美国木兰”的形象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建立,和美国花木兰具有细微差别的“传统木兰“故事,已经很难再走出国门,被世人所认知。

那么,在“传统木兰”的形象成功的在国际上重新树立起来之前,我们还有机会了解外国人对“传统木兰“的真正看法么?完全是主创团队对木兰故事的本来认知,无法真正体现外国人(主创团队)对木兰故事和形象的认知。那么我们究竟还有没有机会得知外国友人对原版的木兰故事真正看法呢?

答案是有的,而且答案不在别处,就在于制作电影的主创团队身上。

迪士尼公主系列影片作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及其高的形象IP,从制作到完成之中的全过程都会被全世界的迪士尼粉丝密切关注。官方也很乐意在制作过程中放出有关的消息,来增加影响力,对电影进行宣传。因此这种电影往往会有特别的多的官方或者非官方的花絮内容。主创团队对传统木兰真实的看法,就隐藏在这些花絮之中。

花絮中介绍,主创在读了《木兰诗》中的故事后,就开始着手故事架构的创造。而他们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凭着第一感觉摒弃了原故事中主人公“代父从军”的初始动机。

他们尝试用花木兰的形象,填入一个传统的西方英雄故事:主角梦想拯救世界,却受困于自身天赋能力的不足和生活的贫乏,最后机缘巧合获得了参与战争的机会,成为了大英雄,实现了梦想。最终版本中富有人格魅力“李翔”则被带入了这个英雄故事中原有的女性“花瓶“的位置,简单而木讷,对木兰一见倾心。

在这个版本的故事当中,李翔的设定是一个跟随父亲去花家提亲的笨拙小伙,而他见到木兰的第一句话甚至是“你至少值得上五头猪的彩礼”。

编剧本来想将传统的英雄故事换皮,调换传统故事中男女角色的地位,更多的体现“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很显然,这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对木兰故事的浅薄感受,也是他们选择这个故事为原料进行加工的重要动机。

然而在故事编写的故事当中,这个置换性别的英雄故事却始终让所有人都不能觉得满意。在漫长的时间过后,随着对原版故事内核的理解的逐步加深,主创们终于了解到了“传统木兰“故事精神中的真正魅力。

“传统“故事中,真正与众不同于所有英雄故事的情节,就是”代父从军“。

在中国原版的木兰故事中,花木兰结束了战争之后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见在这原版的木兰故事中,木兰内心是符合爱美的温婉传统女性的形象的。她有着一个充满女性魅力和温情的灵魂,而不是电影版中渴望”光宗耀祖“的假小子。

电影中将木兰的人生目标描绘为了“光宗耀祖”,并赋予了木兰难以融入正常女性社会地位以及性格类似男孩的设定。如此一来,木兰从军的行为就和她自己的性格相匹配,也在暗中和她“光宗耀祖”的终极目标相结合。

而在原版的描述中,爱美的木兰出征十年。百战而归,吃尽塞外风雪和苦难。而这一切最初的动机只是“代父从军”,并没有体现对“光宗耀祖“的强烈渴望,和对女性地位不满,反抗传统的行为动机。相反,”代父从军“这种行为是木兰遵循传统价值的终极体现,我们可以将它解释为对孝道的坚持,和对国家(君主)忠义的坚持。

真正的“传统木兰”,所承载的最重要的精神无非两个字,一个忠,一个孝。

也正是如此,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才得以收到历朝历代社会文化阶层的追捧和宣传。“女子替父从军,尽忠尽孝”才是故事的精神内核,是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时所起到的真正的教化作用。然而无论如何,这种精神内核并不是是难以通过西方价值观进行结构的。西方观众也自然难以理解。

也正是因为如此,改编者虽然通过反复琢磨,理解了木兰故事的真正核心。但是他们却在故事中改变了木兰的性格并且添加了一些枝节脉络,赋予了木兰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抗精神,并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木兰的“孝”和“忠”。

著名的昆汀导演是亚洲类型片的狂热爱好者,他就曾在自己的电影《落水狗》中,对西方人物加入这种亚洲式的独特价值观。作为卧底的橙先生为了保证同为警察的人质的安全,在本可以保护自己的情况下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而他和人质警察唯一的联系就是同为警察,有着同样的事业。

这种程度的自我牺牲已经超出了一些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范围,有些人对橙先生的动机提出了质疑,而昆汀对这种价值观之间的碰撞,给出了如下堪称经典的回答。

「你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也许喜欢这部电影,但是你根本没看懂。就这么简单。不是我想装逼,实话实说,你看不懂的话,我没法给你解释。奇妙的是,在香港、在日本放这部片子的时候,那里没有任何人提这个质疑。他们都能理解。日语里有个词专门描述这种行为的,这个词,不但英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汇,而且,你想用英语解释,都近乎不可能。这个词叫『仁义』。」

这就是文化在细节处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而花木兰的电影所面对的问题其实也是一样的。仁义的精神被放到欧美观众的视角下会成为一个迷惑的因素,而同样风靡世界的香港武侠动作片却没有遭到这样的诘问。这是因为在刻画完整的文化语境之下,外国观众就忽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跨越这种差异的能力,其中的“义“”孝“”忠“等独特的精神魅力和行为动机,也就变得更加容易被人理解。

花木兰的主创团队通过巧妙的解构故事,再添加了西式动机的情况下保留了故事的中式动机和内核。他们通过父亲和母亲的关爱和皇帝跨越“规矩“的尊敬,将木兰所生活的背景环境刻画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封建社会。弱化但是保留了木兰故事中保家卫国的”忠“和热爱父亲的“孝”,给木兰这个中国角色保留了一丝神秘的中国韵味的同时,还写出了一个广为西方世界所接受的电影故事,改动的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然而无论如何,这个故事当中最后还是弱化了传统木兰的真正精神内核,甚至于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美国木兰”,并且为全世界所接受。中国人可能很遗憾,花木兰这个传统中国角色通过外人之手,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全世界所认知。然而这背后所体现的,其实是美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丰富积累,和对各国文化包容并蓄的开放态度。美国人可以通过中国故事讲好美国精神,而中国人甚至不能通过中国故事,宣扬出中国的文化内核。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孱弱和无力是一个长久以来的难题。并不是一味的“尊重原著”就能解决的。如何取舍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如何尽可能地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如何让外国人理解那些只有中国观众才能接受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动机,这些都是我们讲好自己的传统故事所必须要思考的关键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被所谓传统牵制过多,原汁原味弘扬传统的前提,,是我们能做的出真正富有娱乐性的好的文化作品。

希望下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故事,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讲述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