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舞评】新时代女性的赞歌——舞剧《花木兰》

 街心舞苑 2019-09-29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题木兰庙》杜牧

编导周莉亚、韩真以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花木兰”作为创作题材,从创作的第一步就站稳了脚跟,重现经典,这令前来观演的观众从看到“花木兰”这三个字的那一刻就产生了第一印象,也正是因为题材的普遍性与广泛性,极大地考验了编导和演员的功力。我们都会期待这个原本略知一二的故事,会用舞蹈的形式如何呈现,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舞剧《花木兰》向观众讲述的是田园风光中的美丽少女如何成长为残酷战争中的巾帼英雄的经典故事。编导们大量的运用了中国古典舞的语汇、现代舞的编排手法、传统武术的素材,因此舞剧语言具有浓郁的沙场风情和生活气息,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木兰刚柔并济、追求爱与和平的大爱精神。从结构上来看,该剧一共包括序幕、四幕和尾声,内容严谨紧凑、起伏跌宕,张驰有序,没有夹杂其他多余的成分,不像其他舞剧容易犯无病呻吟且冗长无趣的毛病,在这点上《花木兰》较为难能可贵。

著名舞蹈理论家于平老师曾说:我们要注意关注舞剧作品如何用人体动态语言来推进情节、构造舞剧作品如何用人物动态来推进情节、构织冲突、刻画性格及塑造形象。花木兰的这个形象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可舞性”。

首先,花木兰亦刚亦柔的两面性是非常考验女舞者的表现能力的,要想做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气势是个不小的挑战,在“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军营中,编导们设计的武舞别出心裁,例如加入了扎马步、俯卧撑、拳操等训练项目,在队形和调度上都摒弃了陈旧的方阵列队和面朝观众的方位编排,把女演员放在不夺眼的位置,在一群蓝衣士兵中,一袭红衣若隐若现。看得出,女演员在动作表现上稍稍弱于男演员,但努力追赶,以免漏出破绽,着实表现出“雄雌难辨”这一世人均知的典故。而夜宿军营这一场,又凸显了“雌雄可辨”的俏皮感与生活感,男士兵打呼、梦游、说梦话甚至集体性的翻滚,让木兰夜不能寐,她作为女性的羞涩、矜持也表露无遗。

其次,在表现传统 “孝”“忠”“勇”“节”之外,该剧还强调了花木兰“爱”的精神和女性的魅力。在剧中,花木兰起初没有承认自己的女儿身的身份,而是在卫将军快要牺牲时,摘下了头盔,散落了长发。这份情意虽隐忍了许久,终究还是揭开了木兰的女儿情。剧中花木兰一袭红群与将军的月下双人舞,既有说不清的缠绵悱恻,也有剪不断的情意绵绵,着实令人为之动容。试问,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爱恨分明的花木兰你能不爱嘛?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舞美、道具和化装是集中国古典传统的荆楚文化特色和现代观众审美为一体的巧妙设计佳品。舞剧以“铜镜”串起剧情——少时的圆铜镜,见证了花木兰在田园山水间无忧无虑的童年;替父从军时,铜镜化为一轮明月,望月思故乡;还乡之后,花木兰一袭女装,再度“对镜贴花黄”。这个精巧的小道具同时也被投射到背景圆板上,发展成圆月、铜镜、残月、日食的意象,为每一幕的主题奠定了环境基础与情感基调,亦是凸显了木兰在对待小家情与大国情之间取舍的写照。“时空分割”的场次既具有独立品格又巧妙过度,这要归功于旋转舞台的设计,不仅拓展了舞台空间的运用,更是在营造双方相望却遥不可及的场景创造出了新的表现形式,并将悲痛与不舍渲染到了极致,还引发了观众对历史人生的解悟与哲思。

泱泱国风,舞动经典。刚柔并济,忠孝两全。尽管这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但在当代文化背景下,花木兰形象对全体女性的引导意义被不断发扬光大,也被赋予极强的时代意义,舞剧对于“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敢于追求爱与自由的女子形象的重新塑造正体现出中国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麻莫久  上海师范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