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大节, 时间为正月十五日晚。在汉字解释中, 元有开始的意思,宵是夜晚, 元宵也就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自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夜晚。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汉文帝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的。勘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这天夜晚, 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 “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 于是, 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不过, 当时还没有放灯的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 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 敕令在元宵节点灯, 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这是元宵节放灯的起源。汉代司马迁曾向汉武帝提议修改历法, 于是在创建《太初历》时, 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相传汉武帝时, 有个名叫元宵的宫女, 不仅姿色绝佳, 具有倾国倾城之貌, 而且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常年身居宫禁, 苦于不能与家人团圆, 为父母尽孝, 思念之情日增, 以致于使她痛不欲生。有个叫东方朔的大臣决意要帮助元宵与家人团聚。他心生一计, 谎称天上的火神奉玉皇大帝的旨意要火烧都城长安, 借着这个说法为武帝出谋划策说, 天上的火神君最爱吃汤圆, 在正月十五日的晚上可以让元宵做汤圆用以上供, 并命令京城臣民家家户户都来做汤圆和张挂红灯。并且在十六日晚上,家家户户都必须挂红灯, 放焰火。还要求皇帝、嫔妃、文武百官都上街观灯, 杂在人群中以“消灾避祸”。正月十六日这天, 长安满街灯火。因此, 元宵才有机会与父母姊妹团聚, 诉说别后衷肠。从此做汤圆、挂红灯便成了一年一度的风俗。这一传说自然不是信史, 由于灯笼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 所以灯节的诞生自然也不会早于这个时期。但从灯节的实质内容上考察, 可以看出元宵节俗背后所隐藏的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同时也会发现灯节的出现与古人对火的崇拜有关。 那么, 为什么爱吃汤圆的是火神, 而不是雷神或是别的什么神呢?《后汉书》有宫廷隆重举行祭祀火神典礼的记载, “先腊一日大傩, 谓之驱疫”, 主要内容之一是用火把来驱疫打鬼, 这便是古人对火的神秘性崇拜的具体运用。汉儒郑玄注说“傩, 索室驱疫逐强鬼也。”在乡间野地, 除了驱疫之外, 乡民中多有持火把在田野里驱虫赶兽的活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去其螟螣, 及其蟊贼, 无害我田雅。田祖有神, 秉畀炎火。”这一内容逐渐演变成后代的火把节。 ![]() ![]() 到了隋炀帝在位时期, 元宵庆典更为隆重, 《隋书》中记载:“每当正月, 万国来朝, 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 绵亘八里, 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 从昏达旦, 火烛天地, 百戏为之胜, 亘古无比, 自是每年以为常焉。”南北朝时期, 灯笼的发明为后来的灯节做出了贡献。《南史》记载:“壁上挂葛灯笼。”由于佛教文化传进华夏大地以后, 又因佛教本身也崇拜火和传播佛教, 佛门弟子利用华夏本土以火驱疫的活动推波助澜。因而, 从南北朝到隋, 由于灯笼只能为宫廷所用, 尚未普及到民间, 每年正月十五日, 民间仍过“火把节”, 而寺院过的是“油灯节”, 这种状况一直沿袭到唐代。 隋以后, 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沿袭这种习俗, 明代诗人何景明的《元夕怀都下之游》中描述:“忆昨长安元夕来, 王侯弦管上楼台;已见炬如千树列, 更看灯似百花开。”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中描绘:“吴台今古繁华地, 偏爱元宵影灯戏, 春前腊后天好晴, 已向街头作灯市。” ![]() ![]() 此外, 起源于西汉时期的隐语, 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谜语, 南宋时, 也变成了元宵节的游戏之用;杭州文人们将谜语贴在节日的碧纱灯上, 称为“灯谜”。然后让人们猜, 这就是正月十五日灯谜的开始。 到了宋代, 正月十五成了典型的娱乐节日,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相当详细地记述北宋首都汴京过元宵节的盛况:从正月十五到十九日, 连续五夜张灯结彩, 由艺人表演各种游艺节目, 热闹非凡;十九日收灯以后, 人们争向城外探春, 直到清明。这种习俗后来移到了杭州, 吴自牧《梦梁录》和周密《武林旧事》, 对此有详细记录, 其中所列游艺名目和当时的食品名称, 现代多已不传。但元宵节看灯的活动至今不衰。 ![]() ![]() 元宵节从汉朝开始以祭祀为主, 迨至唐宋, 变成了游艺为主。到了明清, 几乎完全是游艺活动, 除了接紫姑以外, 正儿八经的祭祀活动完全湮没。这个节日完全从宫廷走向民间, 实在是一大进步。 元宵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 常称上元、元夜、元夕, 在老百姓的习俗中, 多称为灯节, 或者干脆称正月半。这里需要指出, 不要小瞧了“月半”这个词, 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考证, “月半”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了常用语, 真是历史悠久。 ![]() ![]() 唐朝以后的北京、西安、洛阳、苏州、杭州、福州、成都、广州、泉州等十大城市花灯活动尤为盛行。到了宋代, 花灯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样式变化万千。《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 宫廷扎作灯山, 有普贤、文殊佛骑狮子、白象等灯, 佛像的手能活动。工匠们用辘轳绞水, 把水送到灯山尖高处, 盛放在大木柜内, 按时放水, 从佛像手臂内绕出, 状如瀑布。正如崔液诗中所说的那样:“神灯佛火百轮张, 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开金口说, 空中似放玉毫光。”南宋宫廷扎作琉璃灯山, 高达五丈, 灯山上的各种人物灯彩栩栩如生。“春灯绝胜百花芳, 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 鳌山耸处现祥光。”这首诗就是描写当时福州灯市和鳌山盛况的。当时杭州举行的全国灯赛中, 福州和苏州的花灯被评为上品, 《武林旧事》一书中曾记载福州进京城的花灯“纯用白玉, 晃耀夺目, 如清冰玉壶, 爽彻心目。”还有桔灯, 乃“吉丁”的谐音, 寄以吉利和添丁之意。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 苏州的罗帛灯在宋代很闻名, 它的种类多, 在罗帛上剪镂百花等极细致图案, 内燃灯烛, 透出万眼, 称为“万眼罗”。还有安徽新安的玻璃灯, 其骨架也用玻璃制成, 点燃后, 明亮无骨, 所以又叫“无骨灯”。此外, 宋代还有类似皮影戏的五彩羊皮灯、蔑丝灯、走马灯等各种彩灯。到了明、清两代, 花灯更臻奇妙。云南和江苏丹阳的料丝灯, 南京的夹纱灯, 杭州的羊皮灯, 江苏的麦秸灯等各具特色。 ![]() ![]() 古代元宵灯节的演变, 反映了古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高度智慧和艺术天才。人们在节俗中创造了美。独特、迷人的元宵节文化, 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丰富优美的表现形态, 有着历久弥新而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以及情味盎然、光彩夺目的独特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花灯也是随着时代在改变,或者说元宵节也是随着时代在改变。学生时期,元宵节意味着开学,没有好好体验元宵节带来的快乐;长大后感受到的是元宵节真的是能帮助家人团聚的一个节日,感受到的是团圆的快乐。希望读者大大们了解完元宵节之后能够好好的去体验元宵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