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国不正的晋朝!八王之乱让汉族政权的内斗达到了巅峰!

 猎户ywysh4sdge 2020-04-16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泰始年间,武帝生了两次大病,满朝文武拥立齐王攸,让武帝对于京中士族对朝政的庞大影响力有了新的认知,因此大力扶持杨氏和放开分封诸王的权力,以戍卫皇权。但是性格上武帝是典型的儒生,善待孙皓,不杀刘元海,不废贾南风,说明了他性格上的懦弱,没有通过血手清洗朝臣及背后的家族。皇权与京中部分士族利益的捆绑导致了士族为了权力的延续必然产生争夺,而司马家得国不正,为了皇位让渡了太多权力给大士族,士族对于皇权缺乏足够的敬畏心,政治斗争变成了赤裸裸的军事纷争。泰始年间的变动,立太子扶杨氏都是士族动摇皇权的背景下的应激反应,武帝为保障皇权做了最大努力,但是司马家本身就是士族代表,从得位过程中来说,列王的纷争是不可避免的,京中士族对权力的追逐必然会形成各种派系,对于士族公选的皇帝本身又缺乏敬畏,自然会推动混乱产生。单就惠帝时期的局势没有贾南风照样得乱,惠帝是傻子才是动乱根源,这泥菩萨根本守不住自己手里的权力,四方实力诸侯肯定会窥视皇权,除非登基就有一个强力权臣把握朝政,上帝视角的看,司马炎只有让楚王玮长沙王乂两兄弟把握中央政权才能稳定局面,他们两兄弟会不会篡位不说,但真有能力掌控局面,其他几个王爷能力是真不行。

晋朝时期的地形图

八王的进攻路线

东海国与琅琊国是邻国,司马睿和司马越合作

舆论导向性和威权,杀杨就是大家觉得他太跋扈专权,傅衹说的不平,所以杨是共恶,大家去共恶而争功,杨以外戚,军工不行没有威权,可是杀亮灌就是太没道理,所以司马玮接到诏书愣了一下,也没说杀他们,只是罢官,可是底下人还是杀了,这就变成舆论导向司马玮要专权,所以必杀他,况且司马玮没有威权,张华说的,杀了杨有亮灌威权弹压,杀了司马玮众宗室实力平均,都是皇帝的弟弟门,守宫城。老一辈的只剩下赵王粱王这二货,远支泰,司马越父亲等在地方。贾后威权!但是当贾淫乱,杀了太子,威权丧尽,而贾家又没有强势外戚,贾模,张华还曾密谋废后。当贾杀太子,赵王出师有名,但是赵王名声太臭,威权不够,居然兵变,谋逆,然后各实力宗室争雄。

基本上整个古代史都这样,这种体制一定会产生权力交接问题,免不了杀戮。整个古代史基本上就是建立政权,休养生息,权力集中制导致经济资源过渡集中,社会动荡在权力交接时爆发,引发战争,推倒重建,休养生息。不变的是,一直在轮回。

真正的乱源还是何不食肉糜,司马衷不管是昏还是暴都比整个一任人摆布的木偶来的好,皇帝的权威彻底消失,才是后面藩王争权彻底失控的根源,以司马家藩王的尿性,没有贾南风杀太子,也会找由头回洛阳抢班夺权。

晋惠帝加八王

八王之间的关系图

司马氏只能搞搞阴谋诡计,治国理政就得玩完。司马炎就是靠着前辈耍的阴谋诡计,得国太易,八王之乱的根源就在他身上,庸人治国!至于司马衷,德不配位,作者觉得他可怜,然而几百万两脚羊不这样认为,国家是在他当皇帝的时候败坏的,他充分激发了所有人的野心,当年陈胜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有司马衷现身说法白痴也能当皇帝!从此以后,出身、贫富、能力甚至智力,都不再是称帝的阻碍,只需要是一个人就满足条件!

司马攸和司马炎都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人品声望能力各方面都碾压司马炎,司马昭也多次想改立继承人为司马攸。只不过司马攸早就被司马昭过继给了无后的哥哥司马师一脉,过继一事无法收回便作罢。司马炎顺利计委,但因父亲的态度而对司马攸怀恨在心,处处提防。当时司马攸在朝中也是德高望重,有很多拥护的人。司马炎虽然知道司马衷是个傻子,但一出于私心,不想让司马攸继位,二司马衷的儿子十分聪慧,他想让江山最后落到自己孙子手里。所以才会有他那逼死亲弟,找了一堆二百五辅佐一个傻子的骚操作。

其实很多权臣都忌惮女人特别是后宫太后皇后专政,在权利交替当中如果有一个女人可以挑起大梁镇住各方势力,原先的王朝可以顺利的交接,像西汉的吕后北魏的冯太后唐朝的武则天大辽的萧后北宋的刘太后包括清朝的慈禧(这个是时代的问题,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这几位太后,如果没有她们,可能这些王朝会提前结束。

贾南风还确实有料,居然能坚持9年。她实在不应该害死司马遹,等司马遹上位的话或许还有希望,本身就有人猜想司马炎传位给司马衷的原因也是看中司马遹,司马衷这白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儿子。司马遹的天赋都点在经商上了,贾南风居然看他不爽。

在权利和自保的囚徒困境面前,其实大家不会比八王做得更好。例子就是清流司马乂。必然性在于分封制的历史倒退(马后炮哈哈),其根源在于司马懿“得国不正”,之所以加引号在于开国者谁不是在权利争夺与战争中最终胜出者,难道司马懿就该引颈就戮于曹爽辈的屠刀下?司马家烟消云散还是曹家,这个数学题谁都会做。只是可惜司马与曹少了点刘备与武侯的君臣相知,不然也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这样应该更直观的体现了八王之间的关系

其实就是司马颖和张方和她过不去。长沙王执政时特别厚道,司马颖实在挑不出毛病起兵就找个借口“清王侧”,说羊献容的爸爸羊玄之是坏人。这次起兵河间王也派张方参加了。所以他俩见羊后一次废一次,朝廷派为了和逆王划清界线,见羊后一次立一次,然后打来打去他们见到得机会都比较多。

说是八王之乱,实际淮南王、东安王、新野王、东嬴公也很重要,然后老齐王、梁王、秦王、清河王绕不过去,算起来十几个司马配得上留下名字。再加上外围的皇后势力、太后势力和我简化了的胡族势力、割据军阀势力、起义军势力、地方宗族势力、吴国遗民势力,全民大乱斗。主条线精简可以这么记:婆媳矛盾、赵王篡位、2+X格局、死亡行军。媳妇斗婆婆和衍生事变干掉了两个王,亮爷和小玮哥,然后消停了八九年。白女子伦爷篡位被五王圈踢围殴,第三个挂。然后是二加X,二是西方的河间王和北方的成都王(不要问我为什么成都王在北方),X先后有小齐王诚实囧、长沙王正义叉和大滑头老越越。斗到最后除了老越越都死了,到了老越越的时候官军已经被胡人吊打,最后老越越死亡行军,自己病死路上,最后的中央军被胡兵草割全军覆没。八王之乱以大家死光光结束,因为怂被无视到最后的司马睿转进吴朝旧地建立东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靠舔开国的皇帝。

吊诡的是,伉俪情深,仁慈爱子这本为个人的美德和重情,对从君王而言却并非如此,汉高祖抛妻弃子,汉武帝逼反亲子,唐太宗杀兄逼父,宋太宗烛影斧声,明成祖夺侄大位,雍正改诏之疑……原来掌权者需要对权力控制的高度敏锐,所谓为身前身后计,亲情恩义何存?天下苍生谋,慈悲心肠难存!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历来是最难说清楚的中国历史时期,没有之一。托太史公的福,“以史为鉴”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历史上智者的选择,自然可以给我们启发。历史读多了,的确会发现很多“套路”,或者用宏大叙事的说法—“历史规律”。这样的感觉非常棒!似乎这就是所谓的智慧吧。

司马氏大致的经历历程

整理的八王之乱的大概时间表

晋武帝并不是粗鄙不堪的庸才,晋书中说他“ 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应该说,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权力结构,据我个人观察,分封制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分封就一定动乱。而是司马炎死后,中央朝廷先出现的动乱,地方藩王窥探到了机会。而且贾南风杀害司马玮后的八九年时间,国家是相对安定的,分封制并不是必然生乱的根源。最后,即使在动乱的情况下,最高权力也依然始终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这和司马昭、司马炎起初构建分封的初衷是一致的。没有像曹氏家族一样,轻易被夺权。但如果真的把这种所谓的智慧太当回事,把“以史为鉴”简单等同于“阳光下没有新鲜事”,认为可以像套公式一样,照搬历史经验,解决当下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

司马家的这波内讧差点就毁灭了汉族。幸好南方汉人熬到了杨坚的出现,北方汉人用几个世纪的智慧重掌大权。。南方的汉人政权一个比一个弱,最初刘宋朝还能打到洛阳,最后的陈朝已经苟且在江南了,而且最危险的是四川湖广等战略要地都处于叛乱中。。如果不是杨坚掌控大权重新回归汉统,汉人政权被奴化只剩下咫尺之间。

八王之乱时期的,疆域变迁图

我们看到的历史,是被记录下来的事件集合。史书编者没有上帝视角,他只能在现有的记录中筛选他认为合理的材料,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是事实,但很可能不是事实的全部。更何况有时候这些编者或者迫于形势,或者耽于利益,人为的曲笔、粉饰、抹黑。历史记录不总是事实,至少不是事实的全部,如何取舍和分析,这很考验后人的功力。
我们看到历史上某些选择似乎无法理解,远远不是最优解,请先不要贴上愚蠢的标签,很有可能当事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想把历史当作神灯,依葫芦画瓢解决问题,往往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原因无他,套用的公式中有不同的变量......
现成的例子,本文提到的司马炎广封诸王,便是不想重蹈魏国宗室凋零、外姓篡权的覆辙,企图以肱股护心腹,结果压制了外姓却防不了宗室。至于王莽篡汉,恢复井田、恢复三代古制;建文帝仿汉景帝削藩等等例子,结果无一不是进退失据,无所适从。
所以,谈到“以史为鉴”的时候,需要后人十二分的谦虚谨慎,仔细的分析利弊得失,不可失之骄躁。佛家有“方便”、“对治”的概念,我觉得可以好的说明这一点,很多手段是为了“对治”当时弊端的“方便”之举,如果把这种“方便”认为是包治百病的神药、明了一切的真理,那就大错特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