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简史:“王与马,共天下”,利益聚合相互妥协的产物

 凤凰山居士 2023-01-11 发布于江西

史记look  

田余庆 2021-08-13 10:39

前因:新亭对泣

▲人文演绎《新亭对泣》

后果:郗太傅择婿

▲郗璿

过程始末

一、王与马,共天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重建晋朝。登基那天,晋元帝司马睿见到百官,居然站起来邀请王导和他同坐龙床,接受朝拜。因此,民间就流传了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王”指的是琅琊王氏,他们在司马睿东渡南方、重建政权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期间,王导掌握机要中枢大权,堂兄王敦在外掌管兵权,维护了东晋政权的基础。

按照传统的君臣观念,君主享有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大臣哪敢有一点僭越?除非是真想造反,取而代之。

“王与马,共天下”其实是特殊时期各方利益聚合、相互妥协的产物。

▲晋元帝司马睿像

二、南方大族排斥北方贵族

首先,司马睿出身不好,称帝需要别人支持。

司马睿是皇家那一支的远亲,祖父是司马懿的庶子,承袭了琅琊王爵位。司马睿空有王爵,却没有实力,没有兵权。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时,宗室为了权力斗得你死我活。司马睿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参与角逐,就躲得远远的,在混乱中幸免遇难。

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准备西迎晋惠帝时,才想起来司马睿,让他看管后方,在下邳留守。这时,司马睿明显还是个比较窝囊的角色。

司马睿实力有限,可还算会用人,他起用了和他素来交好的琅琊王氏。当时,司马睿请王导担任司马,帮他谋划。王导之于他,犹如诸葛亮之于刘备。司马睿正是靠着王导,才南渡建康,从不起眼的琅琊王一跃成为了晋朝君主。

所以,晋元帝司马睿不得不捧着王氏家族,甘心分权。

其次,南方大族排斥北方贵族。

八王之乱后,南方的士族已经感觉到西晋很快就要倒台了。这时,他们需要一个类似于以前孙策的人,来号令江东,保障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最开始拥护西晋的官员陈敏,东海王司马越也拉拢陈敏,想借他的手来消灭自己的对手。这样,陈敏就崛起了。

可是,陈敏过江后,独霸江东,引起了南方大族的不满。南方人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司马越联合起来消灭了陈敏。这样,也就为司马睿南渡扫清了障碍。

司马睿南渡后,南方士族有些不知所措,对外来的这些人持观望态度。据《晋书》记载,当时吴人都不搭理他们。后来,王导去挨个拜访贺循、顾荣等大族代表,拉拢他们。司马睿听王导的话,任用贺循为参佐,顾荣担任军司马一职,充分照顾了吴人的利益。

▲王导之于司马睿,犹如诸葛亮之于刘备。

三、想免于胡人的威胁,汉族上层必须缓和内部矛盾

当时,北方门阀和南方士族都需要建立一个有力的政治军事集团,延续自己的实力和利益。他们又达成了妥协,东晋政权维持了下去。

既然南方和北方妥协了,司马睿又没什么真正的实力,王导为什么不撇开他自己当皇帝呢?

因为王导自己也有苦衷。

王导在东晋建立的过程中,作用明显超出司马睿。登基那天,司马睿邀请他同坐龙床,王导并没有居功自傲,多次辞让。后人对他评价不一,赞赏的说他好比江左的管仲,骂他的说他为了家族子孙的荣华富贵而忙碌。

实际上,王导不肯取代司马睿,还是和北方门阀的处境有主要关系。经过八王之乱,不单司马皇族受损,北方士族也成了“亡官失守”之士。他们的权力不不如以前了,想站稳脚跟,就得和皇族合作,求得暂时的稳定。

还有,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建立,匈奴和羯族大肆屠杀汉人。想免于胡人的威胁,汉族上层必须缓和内部矛盾。

▲东晋形势图

四、门阀政治

再有,流亡的北方士族和南方大族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如果司马氏这面大旗被毁掉,南北方矛盾难免激化。司马睿虽然窝囊,却正好是各方矛盾的缓冲,留着还是有用的。

此外,王导的个人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王敦一直有篡权的心思,王导则始终维护晋帝的立场阻止僭越行为。王导一直在总结魏晋以来政治的弊端,持有“政务在清静”的指导思想,带有黄老之术。缓和矛盾是他的主张,激化矛盾不是王导想要的。

所以,“王与马”,才可以共治天下。这种“君臣共天下”的方式,就是皇帝和大臣一起掌权,界限分明。此后,一直是东晋统治的实际运作模式,根据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里的说法,这是典型的“门阀政治”。

结论:

“王与马,共天下”,解决了南北方士族重建国家和权力整合的大问题,支撑着东晋百年的政权。

【参考资料】:《世界历史大辞海》《中国文明史》《全球通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