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勤礼碑大唐书法高峰上的高峰

 多收了三五斗68 2020-04-16

颜勤礼碑大唐书法高峰上的高峰

中间停更了一段时间,因为一些其他的事,抱歉!现在我们又恢复了,继续给大家一件一件地讲中国传统美学。这一集又要给大家讲颜真卿的另一件重量级作品《颜勤礼碑》,没错,这是第三次讲颜书了,我摊牌了,我最喜欢的古今书家中,颜真卿居首。

书法在唐代,可谓如日中天,涌现出了震铄古今的书法大家,如欧阳询、诸遂良、薛稷、颜真卿等。唐代也由此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染翰临池,世习家传,书家辈出,名作迭见,诸体皆备,个臻奇妙。其书风之盛,足以与晋代书法艺术相媲美。

在绚丽多彩的唐代书坛中,颜真卿的书法出类拔萃,到了晚年其书法造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简称《勤礼碑》,是颜真卿71岁所著,也是其一生楷书作品中的精品。

颜真卿师从蔡邕、二王、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张旭等人。相传,他两次向张旭虚心请教书法,《述张旭书法十二意》中便详细地载录了他向张旭学书的经验,同时也造就了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底。颜真卿虽然学书多家,但却能够取其精华,融会贯通,这也足以说明颜真卿无与伦比的天赋。

初唐书法,相比前朝而言,已有质的飞跃,其中当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王派”最为出名。但是他们的风格却过于拟古而缺乏新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书法的发展。于此而言,一场书法史上的“新风”悄然而至,而颜真卿,就是新风的有力代表。

颜真卿在笔法、结体、章法布局等方面都与“王派”书风迥异,独树一帜,在当时的盛唐引起了强烈的震动。颜真卿的书法别具一格,特别是其笔法,自成一家。他从右将军书风之外另辟蹊径,古籍有云:“盈中而下注”,即重心必居中央,然后徐徐流下,其流动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不是径直落下。流其痕于壁上,如笔之藏头,圆笔而徐进,始得圆而成画,放纵意多,收敛意少。颜真卿同时吸收了篆隶的笔意,正面取势,方圆兼使。逆入平出,转折处,提笔另起,蓄势回锋出钩。下笔,驻笔,棱角锋芒毕露。

《勤礼碑》的用笔极具表现力且富有变化,从东晋到唐初,无论是真、行、草、隶的横划、竖划,基本上都是方头侧入。因此便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形:横画起笔,笔锋在上;竖画起笔,笔锋在左。而颜真卿的书法,在运笔上一破前法,独辟蹊径,他采用逆锋入笔,藏头中锋、锋居于横划或竖划的正中的方式。不仅他的楷书如此,而且行书草书也毫无例外,素有“蚕头燕尾”之美誉。

《勤礼碑》的点划厚重丰肥,究其原因,是因为颜真卿在运笔时加强了腕力的作用,灵活运用藏锋和中锋。其笔力雄强,点画遒劲而有筋骨,所谓万毫齐力,力透纸背。所谓“颜筋”正执此意。《勤礼碑》在点划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横轻竖重,且对比极强,表现力十足,给人以立体感。

谈结构,《勤礼碑》结构方正,方中带圆,特别是左右两边的竖(包括竖钩、横折钩)粗重外弓,向心回抱,略呈弧度,富有弹力感。拐弯的折笔,刚健如铁铸。不论从单个字还是长篇碑帖上来说,凡一切间架,都有一定的规则: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形式俊美,体势多取纵势,这样每个字看上去很紧密,但通过运用穿插、避就、虚实等手法,而使得整个字形端庄稳重,有一种庙堂之气。

谈章法,首要当讲立意谋篇,在《勤礼碑》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比较紧密,大小字兼有,却不杂乱,且不论大小字都写得沉着雄浑。整个布局充实茂密,气势开合得当,纵横飞动,横直有续,参差错落,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勤礼碑》顾盼有情,气脉相连,全篇荡气回肠浑然天成。

千百年来,《勤礼碑》一直得到了书法爱好者们的青睐。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鲜有当世见重。而颜真卿的书法,在当时即有声誉,影响所至,遍及九州,名播海外,实至名归。历史上,从颜体入手,而后成家者,代不乏人。晚唐的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苏、黄、米、蔡,元代的康李回回,明代的李东阳,清代的刘墉等人都深受颜真卿书法的影响。

《勤礼碑》,是大唐书法高峰上的高峰,是后世书法临习的必经之路,不管是初学还是行家,都有很深的学习价值。小编小时候便是从《多宝塔》临到《勤礼碑》,而《勤礼碑》却一直以来都伴随着我的学书之路。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也无法用文字简单地描述出来,颜真卿及其书法甚至影响华夏民族性格的养成,几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与书法相互影响。这块碑是名副其实的传统艺术之珍品,民族文化之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