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最后是什么? 扬名后世?家产万贯? 求得消遣一乐?还是其他? 今天我们用民国大藏家胡惠春 一生的收藏经历和心得领悟, 来回答这终极一问。 ▲胡惠春及其夫人 胡惠春,名仁牧,字惠春,是上海著名金融家胡笔江之子,后继承父业,成为一个银行家。胡惠春的收藏爱好离不开其父的培养。 胡笔江被称为“中国十大银行家”之一。胡笔江20岁时就喜得长子胡惠春,那时他还在扬州仙女庙义善源银号当店员。1914年升任北京分行经理。胡经理主持行事,井井有条,营业猛增,成绩斐然,这让银行的高管们颇为满意。于是,自从胡惠春有记忆起,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金融界精英。 ▲胡笔江 然而,这位银行家父亲最了不起的还在于,他并没有急功近利地把儿子培养为金融人士,而是聘请名师在家教授四书五经,使其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先成人、后成才。 他生平第一次购买的藏品是一件19世纪的民窑笔洗。这件笔洗在他后来琳琅满目的珍藏中,要算是最最普通的了。但胡惠春对它不离不弃,相伴一生。 ▲胡惠春旧藏 清乾隆仿汝釉桃式洗, 在2012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被亚洲古董商以458万港元买下。 因为战乱不断,胡惠春全家数经迁徙。每次搬迁,他都不得不留下大量藏品,或送出部分。若仅论古物价值,他后来藏品中绝大部分都比这件民窑笔洗高很多,但胡惠春一直保留着“初恋般”的平凡笔洗,保留着那份青葱岁月的美好回忆。藏品对于真正藏者的意义,正应是这样超越金钱和岁月的情感联系吧。 ▲清乾隆景德镇窑冬青釉暗花茶叶末座描金盖碗 ▲清康熙三彩鹦鹉一对 ▲清乾隆景德镇窑抹红缠枝莲纹瓶 因为对藏品有着眷恋与钟爱,胡惠春在收藏中不断追求藏品的完美。任何一件清代官窑器若有丝毫瑕疵,不论是冲口或嗑璺,他都不会接受。清代李渔曾言:“器玩未得,则讲购求,及其既得,则讲位置。”藏品成双配对,以达到陈列时的美观,这是胡惠春在收藏中追求完美的另一种表现。 在忙碌的银行事务之外,胡惠春一直没有停下收藏的脚步。他欣赏书画之博大精深、写怀抒情;喜欢文玩之含蓄婉转、诙谐风趣;更醉心于御瓷之雅致细腻、傲绽华彩。 除开价值连城的收藏,其实,更让他享誉全球的则是他的堂号——暂得楼。 暂得楼是胡惠春先生为自己的收藏所起的堂号,“暂得”一词取自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意指人之内心喜悦,仁牧先生相信这就是如他鉴赏一件器物时的感受。但有时此二字意义模糊,因又可作短暂的拥有,不幸的是最后一种解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 范季融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雍正景德镇窑青釉堆花云龙纹大缸 ![]() ▲清乾隆粉彩八仙人物图瓶 ![]() ▲绿釉开光青花双鹤图盘 由于他笃学尚古、专精覃思,1945年,胡惠春受聘为北京故宫陶瓷专门委员,那年他年仅才35岁。1950年,他又受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任职期间,他将自己珍藏的明清官窑瓷器等各类文物268件,捐献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60年,胡惠春又积极参与创建香港著名文物收藏团体——敏求精舍。后曾八次担任敏求精舍的主席。 ![]() ▲1980年代初,胡惠春在自家客厅中 后来,胡惠春的部分藏品,分别于1985年、2012年交于纽约苏富比举和香港苏富比举办专场拍卖,上拍时,多件明清御瓷,都创下中国瓷器最高拍卖纪录,轰动一时。除透过拍卖释出藏品外,1989年,他再次将101件自晋至清的历代瓷器精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博为其出版专书,并以胡氏堂号“暂得楼”为名,开辟专馆陈列。 ![]() ▲胡惠春旧藏,清乾隆松石绿釉浮雕缠枝莲纹石榴尊一对, 在2012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拍得2306万港元 在胡惠春晚年时,健康转坏,对艺术及收藏失去了兴致。他曾给女儿女婿留下纸条,上书《道德经》中的一句“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其译为过分的珍爱,必有过分的失去。过多的收藏,必有很大的损失。 千帆过眼、繁华落尽, 每一个藏者,都只是宝物的暂得者 ,没有人能真正拥有一件艺术品, 收藏到最后,一份坦然的心境而已。 >>相关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