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求女

 莫岐 2020-04-16

以求女比喻追求贤臣。王逸首创此说。他在《楚辞章句》中曰:“女以喻臣。言己虽去,意不能已,犹复顾念楚国无有贤臣。”2、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君。以宋人朱熹为代表。他在《楚辞集注》中曰:“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于此又无所遇,故下章欲游春宫,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皆求贤君之意也。”3、以求女比喻追求美政。明人汪瑗《楚辞集解》曰:“游春宫而求宓妃,盖遐想乎羲皇之上矣;其媒高辛之佚女者,盖欲因民以致治,王道也,不得已而思其次也;其留少康之二姚者,盖欲拨乱以反正,霸道也,是又其次也。”汪瑗认为屈原三次求女是追求“王道”、“霸道”、“拨乱以反正”等美政。4、以求女比喻追求淑女。清人戴震《屈原赋注》曰:“淑女以比贤士,自视孤特,哀无贤士与己为侣,此原求女之意也。”又说:“托言欲求淑女以自广,故历往贤妃所产之地。冀或一遇于今日。”清人钱澄之《庄屈合诂》认为“求女”即《诗经·车 》“恶褒女以乱国,思得贤女以为内助”。5、以求女比喻追求理想。近人马茂元《楚辞选》(1)说:求女是“借求爱的炽热和失恋的苦痛来象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胡念贻在《楚辞选注及考证》(2)中注释《离骚》“求女”原文中的“聊浮游以逍遥”时说:“回应上文,寻求理想的人物。”并说:“这‘女’就是比喻他的理想。”周建忠《楚辞考论》(3)称:“胡氏的‘理想’说,实际上是求君求臣而且并不局限于楚境之内的综合之说。”因此,周建忠又称“理想”说为“综合”说。6、以求女比喻追求爱情。顾农在《<离骚>新论》(4)一文中认为,《离骚》求女没有政治方面的寄托,虽然《离骚》前一部分写的是政治,但作者在诗里扮演的角色,始终是一个一往情深而不被理解反遭打击的女性。后一部分则以男性角色出现,主要就是求女,求女的情节有:先叩阍求女(追求神女),再下山求女(以神话传说里的几个著名女性来比拟实际生活中的女性),籍以抒写自己私生活情感上的追求,又出国求女。为此,顾农指出,屈原并不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决不是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人,屈原求女,仅在追求爱情,以美好的爱情来填补政治上失落后落下的心灵空白,并不是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或其他什么政治上的人际关系。7、以求女比喻追求知音。赵逵夫在《<离骚>的比喻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貌问题》(5)一文中提出,《离骚》不存在抒情主人公形貌不统一的问题,即《离骚》不存在一个以夫妇或男子比喻君臣关系的比喻系统,其抒情主人公始终是一个伟岸的男性长者的形象。至于《离骚》后半部分所谓“求女”,并不是求合楚王或另求明君以致求使女婢妾,而是屈原寻求知音和理解的心情的写照。胡大雷认为是求知己,他在《从屈原的人生痛苦论<离骚>求女指寓》(6)一文中认为,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人理解,《离骚》、《九章》中反复申述这一点,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因此,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8、以求女暗斥郑袖。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明代的赵南星,他在《离骚经订注》的跋语中有屈原“患郑袖之蛊”的说法。随后,黄文焕《楚辞合论·听女》说:“二十五篇多言女,……盖寓意在斥郑袖耳。惟暗斥郑袖,故多引古之妃嫔,以此为君王配焉。怀王外惑于上官大夫,内惑于郑袖。”清人屈复《楚辞新注》亦承袭此说。9、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后妃。明人赵南星认为求女是以求贤后妃而配予楚怀王。他在《离骚经订注·跋》中曰:“屈原患郑袖之蛊,亦托为远游,求古圣帝之妃,以配怀王。”10、以求女比喻追求通君侧之人。清人梅冲《离骚经解·自叙》解释求女时说:“言己之自达于君而门不可入……君不可见,冀得君之左右而通之。”游国恩《楚辞论文集·楚辞女姓中心论》(7)说:“有的说,求女比求君;有的说,求女比求贤;又有的说,求女比求隐士;更有的说,求女比求贤诸侯;或者竟又以为真是求女人。……其实,屈原之所谓求女者,不过是想求一个可以通君侧的人罢了。因为他自比弃妇,所以想要重返夫家,非有一个能在夫主面前说得到话的人不可。又因他自比女子,所以通话的人不能是男人,这是显然的道理。”褚斌杰《楚辞要论》(8)亦认为是寻求可通君侧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