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牧古说古珠第二十四篇-早期的费昂斯珠

 牧古说古珠 2020-04-16

西周贵族组佩中经常与红色玛瑙珠搭配在一起的还有一种蓝色或者绿色的费昂斯珠,珠子大致呈菱形,也有管子,表面釉光,不透明。这就是被西方学者称为费昂斯( faience)的人工合成材料,一般认为它是玻璃的前身,是一种原始玻璃(图105、图106)。

  • 图105西周组佩上的蓝色费昂斯珠。这些珠子在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各诸候国的贵族组佩上都能见到;当周王室动迁洛阳并逐渐衰微后,这些珠子也随之在关东消失;随着战国时期边地民族的活跃,这些珠子大量出现在川西北沿三江流城南下的石棺葬中。作者收藏。

  • 图106西周的原始费昂斯玻璃珠。珠子直径80毫米。管子长18毫米,直径4毫米。陕西扶风县出土。这些珠子有瓷白色、天蓝色和麦绿色三种,呈圆珠、橄榄和管状,出土时表面氧化,呈状态,为今最早的中国古代铅钡琉璃。半腐朽周原博物馆藏。

从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像洛阳金村东周天子墓中大量玻璃珠及玻璃镶嵌品出土资料的公开,学术界开始注意中国境内古玻璃的研究。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境内发现的古玻璃都是从地中海传入的西方产品,在中国发掘出土的古玻璃都是埃及传入的。其他西方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制造玻璃的技术。直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古玻璃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在中国境内出土的古玻璃与埃及等西方玻璃的化学成分不同。英国学者Beck和 Selman于1934年、1936年在《自然》杂志的第133、138期分别发表了中国洛阳金村古墓出土一批玻璃珠的化学成分分析报告。他们用光谱分析法分析了54件战国和汉代的玻璃,其中有39件属铅钡玻璃,占总测数的72.29%。而我们知道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古代玻璃是钠钙玻璃,不同于中国境内出土的铅钡系,由此大部分西方装饰品研究专家同意中国古代有自己的玻璃生产。

西方学者称为 faience(音译费品斯)的人工制品,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近东地区(图107)。埃及人大量使用这种工艺制作珠串和其他装饰品,将这种工艺沿用了上千年,直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地中海沿岸已经开始烧制真正的玻璃制品,费昂斯工艺仍旧在使用(图108)。关善明博土在他的(古代中国玻璃》“一书中把费品斯和后来的玻璃工艺作了比较,说明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费昂斯和真正的玻璃最主要的区别是工艺流程和烧造温度的不同,费昂斯的烧造温度较低,在1000左右(烧造玻璃的温度是1700℃),成品中仍有未经完全熔化的晶体,因此中国学者也有将费昂斯制品称为釉砂(表面为玻釉和石英砂)和玻砂(内部为玻璃和石英砂的混合体)的。而工艺流程的区别更加明显,真正的玻璃是先行生产玻璃料块,然后熔化料块,趁玻璃溶液还未冷却时“热加工”成型(图109);而费昂斯是利用天然石英砂“冷加工”成型胎体,然后上玻璃轴再烧造成功。虽然费昂斯与玻璃的工艺流程不同,但使用的基本原料都是石英砂(加助熔成分)因此说费昂斯是玻璃的前身也是合理的。

  • 图107早期的费昂斯分布图。埃及(公元前3000年)、西亚(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公元前2600年)、阿富汗(公元前2000年)、中国(公元前1500年)。

  • 图108费昂斯工艺流程的示意图。制作费昂斯的图示早在埃及壁画中就出现过,分别有三种制作方法。制作流程一般是先研磨石英砂,然后加入石灰和草木灰,以帮助降低熔点,这也是所谓西方“钠钙”玻璃;在古代中国是加入硝石和方铅矿,也就是中国的“铅钡”玻璃。然后模具成型胎体,模具一般为陶模,古代埃及和中原都有陶模出土,印度哈拉帕文化还出土了滑石制成的模具。图片为埃及人制作费昂斯小神像和珠子的三种方法和费昂斯的成分。

  • 图109几种常见的玻璃珠制作工艺。玻璃的制作流程不同于费昂斯,制作玻璃珠需预先制作“生料”( fritting),即将磨细的石英砂加助熔剂熔化成胶糖状后冷却,将冷却后的生料再入高温净化,加入着色剂和澄清剂等成分,做成料块或料棒,冷却后待用;制作玻璃珠时,将料块或料棒熔化成黏液状态,这时,可使用所谓缠绕( wound)技法在金属棍上手工拉曳成型,冷却后即是成品(如1);也可使用专门的工具吹制(如2);另外也可采用注入模具的模铸(如3)。古代中国制作玻璃珠的主要办法除了使用模具,大多使用所谓缠绕技法,即将玻璃溶液缠绕于金属棒上,趁溶液还未冷却在金属或石板上滚动成型或使用专门エ具一次造型。

一般认为,古代中国的玻璃工艺最早可能是从地中海沿岸经由北方草原之路进入中原,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配方和装饰特征。中原出土的最早的费昂斯珠子来自陕西的西周或先周基葬,在年代上几乎比埃及晚1500年,在色彩和形制上却仍然有着埃及风格。多数学者同意这项工艺是由西方传人,在本土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最近几十年对印度河谷哈拉帕( Harappa)遗址的发掘,出土了数量和形制都很丰富的费昂斯珠和其他半宝石珠子,并发现了费昂斯的作坊遗址。哈拉帕遗址位于印度河谷上游、现今巴基斯坦境内,这一地区包括印度北部和阿富汗东北山区,得丰富的半宝石矿藏之利,数千年来就是一个大的生产珠子及各种小装饰品的基地,两河流域的古代文献多处记录了与印度河谷的珠子和原料贸易。如果说中原的费昂斯工艺是西方的渊源,那么从印度河谷经中亚古老的贸易通道传入中原的可能性更大。

Jonathan Mark Kenoyer博士“带领他的学生在印度哈拉帕( Harappa)发现了公元前2000年的费昂斯作坊以及残留下来的废料和技术部件,他们发现制作费昂斯珠子和坠饰的模具是用滑石制作和雕刻的。博士对这种工艺进行了复原,复原效果基本与出土珠子一致,证实了当初的工艺流程。哈拉帕文化是印度河文明的中心,也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ー,它的编年在公元前2500年到前1750年之间。而印度河谷出土的费昂斯珠子,与无论是埃及和地中海还是中国的费昂斯珠比较,在形制、色彩甚至质地的外部效果都很接近。

这种工艺似乎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甚至更早的时间传入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一带并形成了个长期的传统。碰巧这里是周人的发源地,由这种工艺制作的珠子似乎随着周人的东进沿黄河流域一直向东扩散,并随着西周王朝的衰落从黄河流域消失。但即使费昂斯在黄河流域衰落之后,这种工艺最早的生产基地周原故地仍旧在继续生产费昂斯珠,并持续了数百年,出土的证据有,春秋时期填补了周王朝东迁后的关中地区秦国墓葬中的费昂斯珠;战国时期川西北氐羌系民族石棺墓中的费昂斯珠;沿川西北三江流域南下至云南的战汉时期滇文化墓葬中的费昂斯珠;中亚新疆绿洲小国直到战汉时期都在生产这种珠子。

以上文本由【牧古说宝珠】整理(如有侵权 请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