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一个独立思考的孩子?

 闻道缘起 2020-04-16
来源:逻辑学


1、一个发人深省的笑话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的确发人深省。
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想到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当孩子遇上困难时,父母常常不加思索就帮孩子把困难解决了。慢慢地,当孩子再遇上困难时,自己也不愿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帮助。长此以往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2、一个大学老师的抱怨
半年前,有位大学讲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叫人很无语。她曾带着几名学生去校外参加社会活动,途中迷路。还以为有这些男孩子在,情况会好些。万不料这些快20岁的男人,一个个满脸惊恐,小绵羊一样的牵着衣角跟在她身后,对一路所走过的路,全然没有记忆。

她也曾带过海外生,那些孩子就完全不一样。海外生非常成熟,跟他们在一起,做为女性,自己始终是被照顾的对象。带国内生时,感觉自己还要承担妈妈的职责,心好累。

3、一个美国女孩的故事
有一次,美国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全场观众哗然。
比尔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场一片笑声。比尔:“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女孩不屑地说:“当然肯定。”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比尔得意地说:“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比尔做出不相信的样子,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女孩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许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
女孩在没有任何人提示或帮助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对主持人的提问作出从容的作答。这种思考的能力正是许多中国孩子所欠缺的。

人的思考能力是自己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没有正确的思考,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那些成大事者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难题。可以说,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思考,思考可以支撑起人生。但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的。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每一位父母必须牢牢把握的家教关键,是诸多教子课题的“重中之重”。

4、一个错误的习惯
(从略)
5、为什么我们难以培养独立思考的孩子
立场多,表态多,禁区多,结论多,甚至还有不能触碰的论断。导致了我们的课堂教育,几无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
孩子们接受固化的结论多了,自然而然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人一旦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就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类是彻底性心智退缩闭锁,身体已是青年,心智仍是幼婴,几无生活自理能力。另一类就是陷入思考匮乏恐慌,于混沌中徒劳挣扎——我就遇到过这种类型的孩子,他们把凡事抬杠顶牛,理所当然的当成独立思考。觉得我跟你们大家都不一样,你说东我往西,你追狗我撵鸡,这就算是独立了,就算是独立思考了。
所以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会磕磕碰碰。有些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急忙忙叫一句:不对!应该是这样……可你听半晌,到底应该是哪样,他却是连话都讲不明白。只是他们没有受过正统独立思考训练,只能是在琐碎的细节甚至是文字的措辞乃至排列组合上执拗。
那么,真正的独立思考是个什么情形?又应该如何训练呢?
6、培养独立思考的方法
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大致需要五个步骤:
第一步,尊重事实,抛弃成见
这意味着你首先能够区别事实与结论,区分陈述与观点。美国有些小学校,从小学生开始就进行这种教育。而我们,则需要养成这个习惯,否则无以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定义好自己的问题
老实说,这几乎是中国人所面对的最大的坎,现实中,许多人说话完全是无厘头风格,多半情形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不知道没关系,受过独立思考训练的人,也仍然许多人在这里懵懂困惑。只要记住从你的问题表述中,去掉情绪化,让问题具体而明确,大致就能过这关了。
第三步:在假设边界下思考
有些专家会建议采用图表式,饼图柱形图什么的。因为许多人所面对的问题,根本不是大脑能够转过来的。但多数国人没有动笔纸的习惯,没有也不要紧,不妨先沿着前两步这么往下走,走来走去,一旦养成良性思考的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手中不知何时多出支笔来。
第四步:找反例推证
到了第三步已经有结论,那就在这里先否定它,任何结论都可以否定的,你只需要反面的材料证据。最后是正反两方面的资料比对。到这时你会发现,人世间咸少有绝对一面倒的事情,但只有对双方的利弊做过全面性的斟酌,你才有可能找到利最大而弊最小的人生方案。
第五步:团队讨论
当然,即便你没有小组,但狐朋狗友总能找到几个。跟他们聊聊天,这时因为你做过充分的思考,问题表述时清晰明确,不至于让自己成为哼哼唧唧的负面情绪倾泄罐,不至于惹人嫌。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朋友们随口提出的一些建议,才能并入你的思维中,修正甚至颠覆你原有的想法,然后再慢慢的做出合乎你切身利益的选择。

附:日本学生如何用“分类”训练思维方式

文 | 唐辛子(旅日学者)

我家小学生在三年级一学期的时候,学了一篇名为“分类”的文章,回到家,小学生就对我说:“妈妈,你知道我们班的白滨君是如何给猫分类的吗?”
“哦?”我很好奇,问:“你们班的白滨君是如何给猫分类的?”
我家小学生就说:“白滨君是按猫的胡子来分类的:卷胡子猫分一类;直胡子猫另分一类。”
这倒是个很有趣的分类法。我长这么老大年纪,还从不知道猫居然可以按胡子不同来分类的,于是让我家小学生将她三年级的语文课本拿出来,给我看看日本的小学教材里,是如何教孩子们学习“分类”的。

猫的N种分类方法
翻开“分类”这篇课文的第一页,首先是一个大标题“关于分类”,然后标题旁边是幅占满页面三分之二的大图画,这幅图画里画了许多猫,图画旁边写了一句话:“看看这幅画里的猫,然后分类为二个或三个小组吧。”
我家小学生看完这幅画之后,按猫的头巾和帽子不同,将猫做了“三角帽猫”和“红色头巾猫”的分类。而他们班上的白滨君,则按猫的胡子不同进行了分类。
翻到“分类”课文的第二页,这页上画着不同人的头像,整整一大页纸,只写着一个小问题:“将自己的想法和朋友的想法比较一下看看。”
问题旁边写着这样的提示:“大家都是如何分类的?分类的线索有什么不同?然后,寻找彼此想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吧。”
在这一页里,还用浅绿色框框,特别标出了一个“重点”,这个“重点”的标题是“互相商谈很重要”,内容是这么写的:“在听朋友意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朋友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哪儿是相同的?哪儿是不同的?对朋友的意见,有不同的地方,就提出疑问吧。互相商谈,对于相互理解彼此的思考方法十分重要。”

用“分类”看清人的思维方式
接下来是一篇名为“分类”的阅读资料。这篇阅读资料稍长一点,大约有300字左右。写了些这样的内容:
在东西很多的时候,寻找出这些东西相同的特点,然后按这些东西不同的特点,将它们分别整理、归纳成若干份,就叫做“分类”。
我们去超市的时候,会看到蔬菜零食等放置的地方都不一样,这是为了方便客人找到想买的东西,按商品特长,进行的分类。
而我们自己,在无意之中,也在生活中进行着分类。例如我们若同时拥有几个抽屉和柜子,就会考虑:这个抽屉该放什么?那个柜子里又放什么?——这也是“分类”。
虽然说分类的方法,是寻找“相同特点”,但是物品的特点并不止一个。因此,看到的特点不同,分类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我们要将衣服放进抽屉里。这些衣服可以按“使用人”不同进行分类:哥哥用的、姐姐用的、自己用的;也可以按不同的衣服进行分类:例如裙子、袜子、T恤;而相同特征的物品,还可以再做“细分”:例如T恤,可以分为长袖的、短袖的、无袖的;
分类,在我们做事或者思考问题的时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看法和思维方式。

趣味“分类”作业让孩子学会尊重
在第二部分的“分类”阅读文结束之后,接下来是布置给孩子们的作业:将自己的日常用品做个“分类”,然后整理出自己的“分类”法,在全部同学面前进行发表演说。
我家小学生光学这一篇名为“分类”的课文,大概就学了整整三个星期,那几个星期每天翻来覆去都在学校在家里做“分类”。
这个“分类”学习,看似简单,其实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思考方式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起码就我所注意到的,会有以下这么几点好处:

  • 1:在思维方式上,可以学会尊重不同意见的人。当对方与自己想法不一时,并不是因为对方错、自己对,仅仅只是因为对方与自己的“分类”方式不同,所以思考方法会不一样;

  • 2:在日常生活上,学会“分类”,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用品和时间。例如:将自己的日常用品分门别类存放,生活就不会零乱,需要物品会很容易找到;另外,学会将一天中要做得事进行“分类”,就会懂得轻重缓急,有效利用时间;

  • 3:最后,“分类”其实还与一个词息息相关,那就是“细节”。我们常常说日本人做事认真,十分注重细节,而这份“细节精神”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正是通过“分类”的手法培养出来的。因为“分类”分到最后,就是“细分”和“微分”,这些“细分”和“微分”,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细节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