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芥,白芥子

 青青草somjmsyx 2020-04-16

白芥

茎叶

【气味】辛,温,无毒。

时珍曰︰《肘后方》言热病患不可食胡芥,为其性暖也。

【主治】冷气(藏器)。安五脏,功与芥同(《日华》)。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别录》)。御恶气遁尸飞尸,及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弘景)。烧烟及服,辟邪魅(《日华》。藏器曰︰入镇宅方用。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用温酒吞下七粒(思邈)。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香港脚,筋骨腰节诸痛(时珍)。

【发明】震亨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

时珍曰︰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

按︰韩《医通》云︰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汤治之,随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色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南陵末斋子有辞赞之。

【附方】新八。

上气︰白芥子末,酒服一、二钱。(《普济方》)。

热痰烦运︰白芥子、黑芥子、大戟、甘遂、芒硝、朱砂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名白芥丸。(《普济》)

冷痰痞满︰黑芥子、白芥子、大戟、甘遂、胡椒、桂心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姜汤下。名黑芥丸。(《普济方》)。

腹冷气起︰白芥子一升。微炒研末,汤浸蒸饼丸小豆大。每姜汤吞十丸,甚妙。(《续传信方》)。

香港脚作痛︰方见白芷。

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防痘入目︰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引毒归下,令疹不入目。(《全幼心鉴》)。

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胸胁痰饮︰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为末,枣肉和捣,丸梧子大,每白汤服五十丸。(《摘玄方》)。

《中药大辞典》:白芥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Bái Jiè

【别名】胡芥(《蜀本草》),蜀芥(《纲目》)。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嫩茎叶

【原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较粗壮,高达1米,全体被稀疏粗毛。叶互生;

【性味】《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肺。"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治咳嗽气急,、腹冷痛。

①《本草拾遗》:"主冷气。"

②《医学入门》:"能发汗,散腹中冷气作痛。"

③《现代实用中药》:"镇咳,并治病。"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注意】凡疮疡目疾痔疮便血及平素热盛之患者忌食。

【附方】①反胃上气。用白芥子末一、二钱,酒冲服。

②热痰烦晕。用白芥子大戟甘遂硭硝朱砂,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此方名"白芥丸"。

③腹冷气起。用白芥子一升,微炒,研为末,加开水沁过的蒸饼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姜汤送下十丸,甚效。

肿毒初起。用白芥子为末,加醋调涂。

《中药大辞典》:白芥子

《中药大辞典》在线阅读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Bái Jiè Zǐ

【别名】辣菜子(《中药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芥"条。

【炮制】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辛,温。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③《本经逢原》:"辛,温,微毒。"

【归经】入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②陶弘景:"御恶气暴,毒肿流四肢疼痛。"

③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

④《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附方】①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②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④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⑦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⑧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中华本草》:白芥子

【别名】辣菜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种子。

采收和储藏:春播于 7-8月采收,秋播于5月中、下旬采收

【炮制】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辛;温

【归经】肺;肝;脾;胃;心包经

【功能主治】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肿毒

早泄 小阴经 阳痿 月经不调 更多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治喘咳宜敷贴背部肺俞、心俞、膈痰饮

【注意】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各家论述】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3.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

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6.《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7.《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8.《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白芥菜

白芥菜辛散冷气,子利胸膈止翻胃,痰生膜外面皮黄,肿毒诸胆调敷。

芥味辛辣,有刚介之性,青、紫、白三种。白芥甚辛美,气温,无毒。能发汗,散腹中冷气作痛。其子微炒,研碎入药。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丹溪云∶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又治走注风毒疼痛,如游风肿毒诸痈,为末,猪胆汁调敷,日三易之。兼辟邪魅、射工、鬼疰,气发无常,扑损瘀血。紫芥,作 食之甚美,入药不及白者力大。青芥极辣,通鼻,温中,除肾寒邪气,心痛,腰痛,风痹,利九窍,三芥子,叶大同,多食俱动风气,有便血疾者忌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