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元气虚, 身体弱, 易生病, 常见3类补气中药详解

 新用户9636 2020-04-16

中医里的气,指的是存在于人体中无形的精微物质或是能量,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概括。

据《内经》所载,气,又可以分为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气等。那么,人体内的气是怎么来的呢?

一、体内常见的四种“气”

元气

中医认为,元气是先天之气所化生,发源于中医所称的“肾”,受水谷精微濡养,借“三焦”之道,贯通全身以推动气血的运行。

元气不足则外邪容易侵入人体而发生疾病,元气衰弱则是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卫气

《灵枢·邪客》释义:“卫气性慓疾,布于四肢分肉皮肤之间,在体表循行不休”。简单来说,卫气是维系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 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肺气宣散而循行全身。

卫气以能量的形式舒布体表,行于脉外,可温煦脏腑器官,是抵御外邪、调节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力量。

营气

《灵枢·营卫生会》有云:“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

营气出于中焦, 由水谷精气而生。营性脉中,外部经络, 内部脏腑, 无不周遍,从而推动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宗气

《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呼焉。”这是对宗气最初的描述。

经后人总结归纳,得出宗气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和由肺脏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二者相结合,形成居中胸中的精气,即为宗气。

二、气的作用有3个

中医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推动、防御、固摄等作用。

1.推动作用

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以及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2.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正气与邪气相争,将邪气驱于体外;促进机体自我修复,恢复健康三个方面。

3.固摄作用

气能摄血,使其始终行于脉中。气能摄津,可控制汗液、尿液等的排泄量。气能固精,精藏于肾,不至频繁遗泄。总体来看,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针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而言的,能防止其无故流失。

三、中医如何补气?

气虚所致病症的范围很广,如气短、自汗、神疲、纳少、腹胀、便溏、脱肛等。气虚用什么补是最好的呢?

人参

人参是最重要、最名贵的补气中药之一,味甘、微苦, 性微温。由于人参大补元气,可常用于呼吸微弱、四肢厥冷, 脉微弱, 血压低的休克等症。此外, 由于人参有补益强壮作用, 适用于久病体虚, 心悸怔仲, 自汗肢冷, 气短, 虚脱, 心衰, 神经衰弱等病症。

黄芪

与大补元气的人参不同,黄芪补气力道绵柔而稳健,因此,黄芪一直是平民百姓的补气首选。黄芪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内伤劳倦,脾虚泻泄,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

白术

中医认为,白术性温,味甘、苦,为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主要药物。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停留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状。

现如今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熬夜多,饮食不规律,容易出现面黄气短,疲累乏力,这是虚症的表现,适当补气有助于改善这些症状。

参考文献:

[1] 王一强,张玉香. 气与元气[J].西部中医药,2016,10:68-70.

[2] 赵红霞,贾海骅,赵凯维等. 中医学“正气”论[J].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962-1963.

[3] 李英伦.中医“气”的概念及“补气类”中药相关生理生化作用机理的探讨[J].中国兽药杂志,2004,05:47-49.

感谢河北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郭立芳 科学审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