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古诗了?

 昵称54186773 2020-04-16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开始热播第五季,人们对古诗词的热情仍是前所未有的高涨。而由于古诗词都是以文言写成,大部分人在听到一句古诗,或是读完一首词后,会下意识地寻求白话翻译。

等到看完译文,又往往会疑惑不已:这首诗听起来不怎么高明啊?好在哪儿呢?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百度提问、悟空问答中,很多读诗人都在问:“**古诗怎么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古诗了?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对古诗的理解呢?

《庞德与潇湘八景》这本书可以给我们稍许启发。

这本小书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印象主义诗人庞德和他的英文诗。他的诗作一向被认为深受中国诗、画与文字的影响。在书中,叶维廉教授认为,由于文化与语言的隔阂,庞德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古诗与中国美学,而只是“带着看画所得的感受去进行诗的营造,力求在英文诗歌中呈现“诗中有画”的境界。”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古诗了?

本书作者叶维廉教授不仅是蜚声海内外的比较文学大家,也是一位和余光中齐名的出色诗人。学贯中西的他肯定无法想象今时今日,语言隔阂与文化陌生同样也成了阻碍我们理解古诗的两大因素。

本文将重点探讨“语言隔阂”这一因素,“文化陌生”将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们与文言古诗的语言隔阂

现代白话文发展至今虽仅有百年,但百年来饱受“欧风美雨”的影响,与古人写诗时所用的“文言”已相去甚远。今天,对习惯使用白话的普通中国人来说,文言文已经成为一种“认识但不理解”的“外语”。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借助白话文翻译读古诗。而白话文译文和英文译文一样,由于语言特点的局限,会一定程度上“消减”文言诗的“诗意”,阻碍读者理解、接受古诗的美好。

下文将选取古诗文言的三个独特语法特征,一一对照分析白话译文“未达”的缺憾,揭示文言原诗与白话文译文之间的诗意差别。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古诗了?

01古诗中没有人称代词

中国古诗往往省略人称代词,这就“打开了一种疑决不定的空间,读者可以多次进入,获致双重或多重的感印。”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忘秋月。

在这首诗中,没有人称出现,却有一个具体动作:“却下水晶帘”。那么这是谁在“却下水晶帘”呢?是 “她”还是“我”?

如果是“她”,那么读诗的时候,读者是站在宫殿之外,“她”的对面,“客观地”看着这位宫内的女子;如果是“我”,那么“我”就是那位宫中女子,“主观地”由内向外看。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古诗了?

此时,人称代词的省略,让读者“可以同时站在两个位置、两种立场来来回回感印经验”。这种开放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多次想象、体验、思索,而后有所悟、有所得。诗歌阅读的愉悦感、成就感由此而生。

如果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势必要在“我”和“她”中选择一个做主语,从而让译文只剩下一种文本可能。面对这样的译文,读者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很难体味李白这首诗美在哪里、好在何处。

02 古诗文言合并词性

文言文中,很多词可以兼并数种词性,比如“日落江湖白”中的“白”,可以是形容词“白色”,也可以是动词“(抹成)白色”。同样,“雨过杏花稀”中,“稀”既是形容词“稀少”,也可以是动词“变稀”。

而把这样的诗句翻译成白话文,必定只会在两种词性中“二选一”。现代白话文一般都会取动词意,将这两个词翻译为“变白”“变稀”。

这样的译文,生动性犹在,文本却不再多义,仍是“剥夺”了读者的想象与选择,造成诗意单薄。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古诗了?

03 古诗中没有连接词

古诗用词洗练,不会在诗中使用连接词,而只是并列出一个个“视觉意象”或“事件”,类似于电影中两个镜头并置的“蒙太奇”手法。

比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一句,“浮云”和“游子的情绪”这两个视觉意象被并列呈现在读者面前。类似于电影中两个并置在一起的画面,会给观众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中并列的二者也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浮云”与“游子漂泊生活”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产生一种更为强烈、更为特殊的美感。

而白话文一般会翻译成“浮云是游子意”,或者“浮云就像游子意”。这两种理解没有问题,但加入“是”或者“就像”完全破坏掉了两个“视觉意象”的并置,破坏了由此“并置”而产生的美感效果。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古诗了?

强加连接元素造成美感丢失,更明显的例子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一句。叶维廉教授在书中的分析堪称精彩绝伦:

“国破”的形象,是无限时间中的一段,含有人间世的权欲与暴力;“山河在”的形象,是无限长存的

时间里的事物,属于自然界,不为权势左右或囚困。两个形象(镜头)并置在一个舞台上,中间,无须通过说明和解释,便呈现了其间所潜孕着的张力与冲突,而时间与人事变迁与变幻都尽在不言中。”

文言古诗与白话文翻译的表达差异会让我们与古诗产生“隔阂”,让我们读不懂古诗。

可是,离开译文,无法直接阅读古诗,该怎么办呢?

读古诗的三点建议

首要一点,尽量选择带有“单个字词”注释的古诗读本,对照字词注释,先自行体会古诗意思,千万不要在第一时间阅读白话文翻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直接阅读译文,那就是放弃了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转而接受别人的。有追求的读者不要如此。

其次,读诗最重要的就是想象,而中国诗歌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意象”的并置。跟随诗人的笔触,想象出诗人传达的意象,感受古诗之美,诗已经读懂了一半了。

我们为什么读不懂古诗了?

再次,多读一些诗词赏析的文章和书,尤其是诗词大家们的解读。比如《庞德与潇湘八景》的作者叶维廉教授,比如一生致力于古诗词解读的叶嘉莹教授。

无论多少种方法,最后都要落在一个“读”字上。大声读诗,体会古诗的文字和韵律之美,用诗歌滋养我们的心灵,是这个春天最应该做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