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庆余年:为何范闲能凭借杜甫一首《登高》惊艳了所有人

 时光溯洄者 2020-04-16

在庆余年中范闲凭借杜甫的一首《登高》折服了无数人。有人说杜甫的这首《登高》堪称古今“七律”第一,这样的评价是言之有据的。

《登高》这首诗并不是沾了诗圣杜甫的光,而是实至名归。这首诗曾出现在高中课本,好多人都学过,熟读成诵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你真的明白这首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了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八句皆对,情景交融。

虽然古诗中多有对仗的诗句,但是像《登高》这样八句皆结对的诗却不多,更何况这是开先河的一首诗。每一联是的对仗都是那么工整,韵味十足。

尤其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诗人用的是“落木”而不是像常人那样用“落叶”,不但使韵律更加顺畅,还引用了瘐信的《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前四句写景,“猿啸哀”、“萧萧落木”、“滚滚逝去的长江水”道尽了秋天的悲凉和诗人的沧桑与落寞。后四句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用完美的对仗来烘托自己的凄凉的境遇。

尾联更把诗人的潦倒演绎到了极致,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感动了无数人。潦倒得连“浊酒”都不能喝了,是现实境遇的潦倒不堪还是诗人心境的凄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尾联的雪上加霜却把这首诗的意境推上了最高峰。恐怕擅长写情景交融的王维也难望其项背。

古人多作悲秋的诗,却无一首能与之相提并论。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的《三五七言》只为寄托相思,以景写情,张籍的《秋思》只是寄托了思乡之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唯独杜甫的《登高》写的是自己的境遇,动人心性。清朝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这样评价这首诗: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

这首诗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诗作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杜甫当时旅居夔州。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在其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青春作伴好还乡”,事实上的他并没有如愿回乡,而是投奔的四川都督严武。后来严武病逝,杜甫辗转来到夔州。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夔州所作。

一日,诗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的感慨。此时的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寄居在夔州,身患有疟疾、肺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回首自己匆匆走过的半生百感丛生。于是就有了这首《登高》,三年后杜甫病逝于一条小船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