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祖宗识人术:你走路姿势,暴露了你的人品

 浴火重生生不息 2020-04-17

我们如今有着现代科技的帮助,每天都能够接受大量的资讯,可以说任何一个人的学识积累,都远超历史上的任何古人。有着如此的便利,却并不能说明我们在任何领域都是优于古人的,尤其是生活的学问,我们不如古人甚远。

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他知道地球的直径,看过月球的背面,晓得诸多的数学公式和物理规律,这些“学问”哪怕对于孔夫子,都是一无所知的东西。但是我们能够知道宇宙的广阔跟地幔里的温度,却很少能够看懂我们眼下的生活和周边的人,而古人在这一方面的学问,是极其精细和深厚的。

就拿走路来说,现代人眼中的走路,只是单纯的迈开脚步去走,但是在古人眼中,从一个人的走路姿势上,却能够清晰的看出一个人的人品。这在我们看来,无疑是一种玄妙的读心术,可这却是古人的常识。

燕国人的学步

古人对于走路认识非常繁复。按照古人的看法,我们所谓的“走”,并不能称之为走,而只是行。“走”的真正含义,是跑的意思。简单来说,古人把走路分为了四种形式,一个是行;一个是步;一个是趋;一个是跑。从行到跑,是越来越快的“走路”姿势。

古代有个“邯郸学步”的故事,说在战国时,燕国有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好看,就前往邯郸去学习走路,但是学成归来的途中,又把邯郸的走路姿势忘却了,并且连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也想不起来,于是只能够爬回到燕国。

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但是从中却能够看出古人重视走路的态度,不然也不会编造出这样的故事来警告世人。古人之所以那么讲究走路的方式,并不是闲着没事干,走路姿势中所蕴含的东西太多,从一个人的学识到一个人的人品,全部囊括其中。

触龙的难“趋”

在先秦的时候,就有着一套十分具体的“行走礼仪”,就是说生活中的不同场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走路姿势”,这都是有一套成文的规范。所以一个人的走路姿势,就很容易能够暴露出来他的学识。学识有时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走路”,那就很容易得罪到人。

因为在古代,如果在长辈或者比自己阶级高的人面前行走,是很重要的“礼”,不懂礼的人,那他不但在家族中会受到长辈的厌恶,在社会上更容易触犯到上位者的“龙鳞”。

战国时,赵国有老臣叫触龙,有次他要劝说太后将自己心爱的儿子派往齐国做人质,在他面见太后的时候,开口却是请求太后饶恕他刚才犯下的一个小罪过,那就是进殿的时候,触龙用的走路姿势是“徐趋”,可是按照礼仪来说,下位者觐见上位者,是要采用“趋”的走路姿势,趋就是快速的小跑。

但是触龙年事已高,脚上有疾病,尽全力也只能“徐趋”,因此他首先要解释一番。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对走路的讲究是多么的严格和讲礼。因此在后世,作为人臣最高的恩宠,便有一条,那就是“入朝不趋”,也只有做出极高的功业和成就,才能够享受这样的走路特权。

朱子的训诫

朱熹是儒家最后一个集大成的学者,也被后世尊为“朱子”,他曾编撰过一本对于儿童的开蒙课本,其中便着重对“走路姿势”做出了这样的训诫:“凡步行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朱子所说的端正和不可疾走跳踯,便是古人从走路姿势判别人品的依据。

一个人若是不能够在走路上做到稳重,那么这个人的人品便也一定是轻浮的。所谓的“相由心生”,这个相并不单指容貌,也包括了举止。因此古人绝对不会认为一个走路轻浮的人,他的内心会有多么高深的修养,想必就算是现代社会中。

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教授跟街上的“二流子”,他们绝对不会是同样的走路姿势,这是属于一个群体的烙印,并非是玄学。因此我们在生活中的修养,首先要从最简单的走路姿势开始纠正,只有保持了步态的平稳,才能够端正我们的心气和品行。

因此我们虽然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繁琐的信息,得知很多复杂的知识,可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先把生活的基础给筑基好,能够从一言一行中做到合格,才能够进而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可靠和牢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