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多慈悲,人心有悲悯 人群的冷漠和人群的柔软都是相同的,外在的体面能够让你得到更多的关注,人类对于美好的事物总是抱有更多的耐心和悲悯。 不见寺庙里的佛陀大都慈眉善目、圆润柔和?只有柔软和慈悲,才能够让众生内心平静。 无论何时,即使悲伤你也要体面的悲伤,即使悲伤也因为慈悲而显得更加容易心生悲悯,如此你才会得到人群的善意以待。 无论何时,都要有一分度己之心以及度他之心,如此才会生出清净心和悲悯意。佛教所谓的“大慈大悲”就是自己要真诚、清净、平等之心。因为欢喜,所以慈悲,能够推己及人的度他之心。 自己喜欢美好的事物,那么他人也是如此。何不先把自己变得赏心悦目、眉眼间皆是慈悲意,叫人看一眼心生欢喜和安宁,如此也是推己及人的自度和他度。 1即见我心,才见众生心。度己时的真诚,是要对自己真诚,见我心,才能见众生心。做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才能真切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你若是欺骗自己,那一定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一个对待自己都戴着面具的人,如何征的自己?又还是自己么? 有的人为了各种利益或者赢得别人的喜欢,渐渐迷失掉自己,做别人眼中喜欢的样子,有人为了一份工作不得不装出一副高高在上拯救世人的样子,可最终拯救不了世人也拯救不了自己;有的人为了讨别人欢喜,装作听话的孩子,这一生都不知内心所求,只为了别人活着,这是可悲的事情,活的完全没有自己。 这世上,有人戴着面具生活,有人把面具真的当做自己的脸,所以这世上有虚伪假笑假意等词汇,教人分辨真伪。假的总是真不了,假的也总会露出端倪。太假的人,渐渐都没有人会愿意接近你。因为大家会猜这个戴着面具的人,目的不纯。 一个人,只有看见自己,才能体会到世人,也只有先往内看到自己,才能了解这个世上的他人,才能更有同理心。 2.清净无为,明心见性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总要讲究清静无为,老子可谓是“无为”的始祖,佛祖也提倡清净,为何?一个人只有身处清净之地,才能看到自己,才能明心见性。 一个人只有自己的心是清净的,才能无欲,这无欲并不是说就不去追求什么,而是说他能够明确心中所思所想,不为其他事物所打扰,进而专心一志的去坚持所求。 耳清目明,才能看清这世间的纷纷扰扰,才能看到大智慧。佛陀所谓般若心是涅槃而来,也无非是因专心一志的去做一件事,进而明悟,有了新的进步,迈上了更大的台阶,修的大智慧。 一个人心清净了,看待事情才不会带着偏见和执念,才能更加的公正。清净无为,才能明心见性。才不会如猴子掰玉米一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专心致志、直奔目标而去,经常停下来,问问自己的心,可否杂乱?为它做一些减法,保证心的清净。 这就是佛家所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3.众生皆平等,万物皆有灵佛陀说:众生皆平等,万物皆有灵。度己就是要心怀着一颗仁心,善待一切。这一切包含万物,时间、物品、经历的故事,路过的一从树,一朵花…… 一个人只有对万物有着平等心,才能更加的仁慈,眼里才会闪现仁慈的光,这光才能叫看到的人信服。所以我们看到的佛陀无不悲悯众生。 也只有心怀仁慈,一视同仁才能不伤其类,在你眼中一切皆是灵物,一切皆是美好的,才能更加的热爱生活。 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也来源于这种仁心,感念于万物有灵,更加珍视所拥有的东西,善待于人,也被人所善待。 我们度了自己,才能去度他人。也只有明悟自己所为,看到自己,才更能看到旁人。以待己只心待他人,终得圆满。
|
|
来自: Shree席瑞 > 《Shree散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