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溪古代瘟疫

 凡人的书库 2020-04-17

陈星

     瘟疫一般指传染性强,散布性强,死亡率高的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流行性疾病,比如鼠疫、霍乱、天花、白喉、疟疾等等,由于古代没有发明疫苗,所以病死率极高。中国先民早就对瘟疫有所认识,在《周礼》中被称为疠疾,在《左传》中称为灾疠,同时识识到这类疾病有较强的传染性,《素问》认为“染易”。古人不知道世界上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存在,认为传染源是非时之气、瘴气、疠气、毒气等等,可以说自有人类以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瘟疫。历史上瘟疫通常伴随着战争、灾荒而发生,在正史中有关大疫的记载俯拾皆是,曹操有“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的悲惨诗句,建安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的大疫,曹植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除了已死的孔融、阮瑀外,陈琳、徐干、应玚、刘桢、王粲一时俱逝;名医张仲景说建安以来,未及十年,宗族二百余口,死亡了三分之二。可以说境况之惨无异人间地狱。     兰溪山清水秀,物阜民丰,但历史上也爆发过多次瘟疫,然史志上自唐咸亨五年建县至明永乐十四年的疫情失载,据光绪《兰溪县志.祥异》记载,永乐十四年七月大水,疫大作,邵玘有《永乐丙申年洪水记云“江边白骨掩黄沙,岸上腐尸横碧草”;嘉靖十八年六月,城中水涨丈余,淹溺者甚众,寻大疫,多死;万历十六年大水入城市,田禾尽没,民食草木,疫疠大作,死者接踵;清道光十四年春,疫大作,民多死亡;同治二年夏大旱,饥民食草木,饿殍满途,复大疫,死亡枕藉。光绪《兰溪县志.兵燹》记载,同治二年正月太平军撤出兰溪,时城内外廛庐被焚一空,四乡民储搜括殆尽,街路瓦砾堆塞,尸骸枕藉,秽气熏蒸,触之即病,饥民僵卧街途,雨淪日炙,百端受病,疫作时有遍体溃烂者,种种惨状,难以尽说。但县志没有具体记载这些瘟疫究竟是什么疾病,从这些瘟疫大多发生在洪水之后来看,应该是霍乱、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等。据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全县人口二十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九人,万历三十年全县男丁一十四万六千二百七十七人,清光绪元年全县大小男丁四万一千五百五十七人,客民大小男丁四千一十人,从人口之下降,可见兵刀、饥荒、瘟疫为祸之惨烈。     对于瘟疫,当时的应对措施是由官府主持赈恤,施粥施药,收集无名尸体至义塚掩埋等,中元等节则至离城北五里的邑厉坛祭祀孤魂野鬼,以求平安,同时号召、动员乡绅大户来做这些慈善事业。卫生消毒方面,民间则通行墙角路边洒石灰的办法,收殓尸体也必须在棺材内放置石灰、木炭,用烧酒喷洒等等,但限于当时条件,对于抗击瘟疫收效甚微,许多病人只能辗转沟壑,自生自灭,甚至有的全家全村灭绝(即使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一位姐姐也因麻疹而去世,言之泪目),好的方面是古代人口稀少,人员流动性不强,瘟疫传播也不致那么广泛。     最初《纬书》及《搜神记》说上古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一居若水,一居屋角,分别为疟鬼、魍魉、小儿鬼。后来道教及民间信仰,认为瘟疫由五路瘟神主管,又称主病五瘟使者,由赵公明、张元伯、钟士贵、刘元达、史文业等五神分别掌管春瘟、夏瘟、秋瘟及中瘟,值得注意的是五路瘟神同时又是五路福神,秋瘟神赵公明又是正财神,而单管天花的则有痘疹娘娘,《红楼梦》中就有凤姐因女儿巧姐出天花而祭拜痘疹娘娘的情节。所以每当瘟疫流行,兰溪城隍庙、东岳庙以及各佛寺道观,往往香火旺盛,官民前来祭拜祈祷者络绎不绝,其中东岳庙的温元帅就是一位瘟神,民间传说他因为阻止百姓不汲有瘟毒的井水,投井而死,因中毒所以面色青黑,死后民众感激而尊为神,香火更旺,虽然这些祭祀不知效果如何,但至少能给民众以精神上的安慰。     自从武汉新型肺炎爆发以来,蔓延各地,形势严峻,全国人民忧心如焚,但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科技水平、医疗条件、物资供应等各方面,与古代相比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一定能够驱逐瘟疫,还我们一个清平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