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道若昧|吳昌碩篆刻藝術(下)

 攒菁堂 2020-04-17

諸聞韻 潘天壽 《吳昌碩八十壽像圖》 縱141.5釐米 橫79.5釐米 1923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苦鐵席上奏長釘

硯濤(1868年—?),安吳(今安徽涇縣)人。原名錕,字硯濤、念陶、少鴻、劍泉、寶昌,號借園居士。光緒舉人上海書畫研究會董事,擅長詩文,精鑒賞,富收藏。光緒六年,其父朱鴻度在上海捐道台,與李鴻章、盛宣懷私交甚密,光緒帝御批“奏辦裕源紗廠”等實業,使“叉袋角朱家”富甲天下。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是題可知,“安吳朱硯濤收藏金石書畫章”乃缶老以長釘刻就,復取小剪鎸以款識。時朱之子博淵年方弱冠,目擊其事,印象至深,雖歷經五十餘載,依然歷歷在目。根據年歲推算,此印創作約在1914年左右,就印風而言,亦是此時期風貌。另朱硯濤與吳昌碩淞社詩友《吳昌碩年譜長編》記錄兩人參加的雅集就有十七次。其中1914年2月14日,由朱念陶、劉炳照招集,在華慶園祝唐白太傅生辰,並續舉九老會,淞社同人二十二人預會。遐想一二,此次席上缶翁有否可能欣然奏“刀”?試想,是何緣故,令吳昌碩在索刀不得的情況下還要以長釘代刀?當是眾人渴盼下的“盛情難卻”。故在此私作此設想以寄之。

劉承幹《求恕齋日記》有吳昌碩八十壽慶景況:(癸亥中秋節)午刻至一江春,以淞社口祝昌碩丈八十壽。後到者錢亮臣、陶拙存、朱念陶、胡朴庵、周慶雲、徐積余、張石銘、孫益庵、沈醉愚、李振唐。”“十六日晚,吳昌碩、東邁、朱古微、周慶雲、朱硯濤、沈夔、孟蘋,宴諸君於嘉業堂。祝其八十慶也。”可見兩人交往甚密!

可查閱的朱硯濤資料甚少。據記載,兩人初識約在1913年1月2日堅匏盦消寒雅集。最後握別或為1925年3月9日學圃社集。

備註:1913年4月9日(癸丑上巳日)淞社於徐園修禊創立,距永和九年一千五百六十年,1925年3月9日(乙丑花朝)劉承幹借學圃集社止。前後十二年,雅集五十七次。


吳昌碩篆刻生涯(僅收錄此次所選印作)▼

1908年 戊申(光緒三十四年) 65

居吳下。當是年刻印有“王錫璜臧書記”。

1909 己酉(宣統元年) 66

居吳下。初秋,刊“棄官先彭澤令五十日”。六月,刻“瑞澂長壽”。冬,為閔泳翊刻“且飲墨瀋一升”。

1912年 壬子(民國元年) 69

客滬上。六月,題“西泠印社”篆書額。六月廿九日刻“虛素”。嘉平,刊“缶老”。當是年刻印有“聾缶”。約是年刻印“大聾”、“石人子室”。

1913年 癸(民國二年) 70

居滬上(北山西路吉慶923號,從此定居)。元旦,刻“缶翁/()”。三月十二日西泠印社批復成立,推為社長。暮春,為劉世珩作“雙忽靁閣內史書記童嬛柳嬿掌記印信”。秋,刊“無須吳”。八月,刻“七十老翁”。當是年刻印有“袌員天”。

1914年 甲寅(民國三年) 71

正月十八日刊“葛祖芬”。初春,刻“葛書徵”。三月,治“葛昌枌印”。榖雨,為王震刻“能事不受相促迫”。四月,為其再刻“人生只合駐湖州”。五月十五日閔泳翊病歿滬上,有詩悼之。夏至,為葛昌楹製“晏廬”、“徐麃”。秋,作“當湖葛楹書徵”。七夕,製“平湖葛昌枌㞢章”。當是年刻印有“壽無涯”。約是年刻印“安吳朱硯濤收藏金石書畫章”。

1915年 乙卯(民國四年) 72

夏,刻“貴池劉世珩江甯傅春媄江甯傅春姍宜萅坣鑒賞”。重九,為王震刻“鶴舞”。秋,為其再刻“鮮鮮霜中鞠”。秋杪,治“克己復禮”。冬,刻“小名鄉阿姐”、“虞中皇”、“園菜果蓏助米糧”。

1916年 丙辰(民國五年) 73

三月十七日刊“聽有音㞢音者聾”。四月,為葛祖芬刻“樾蔭艸廬”。秋杪,為葛昌楹製“鑿楹納書”。

1917年 丁巳(民國六年) 74

春仲,泐“吳昌碩大聾”。同期,吳隱、丁輔之屬刻“㢴泠印社中人”,持贈葛昌楹。四月,鑿“葛枌”。五月十五日夫人施氏病歿,衰痛逾恒。秋仲,刻“缶翁”。

1918年 戊午(民國七年) 75

榖雨,為徐乃昌製“隨盦”。六月廿九日刊“湖州安吉縣”。是年,為王震刻“朙道若昧”。

1919年 己未(民國八年) 76

三月,刊“重游泮水”。六月廿四日治“餘杭褚德彝吳興張增熙安吉吳昌碩同時審定印”。七夕,刻“龐元濟印”。

1920年 庚申(民國九年) 77

正月十九日為葛昌楹刻“舞寉軒”。良月,刻“瓠隱臧書”。是年刻印亦有“美意延年”。

1921年 辛酉(民國十年) 78

浴佛日,作“我愛寧靜”。良月,治“同治童生咸豐秀才”。

1922年 壬戌(民國十一年) 79

春仲,為張增熙刻“耦圃樂趣”。閏夏,刊“老夫橆味已多時”。

1923年 癸亥(民國十二年) 80

二月,為康有為刻“天斿堂”。

1926年 丙寅(民國十五年) 83

秋,瑑“聽松”,次子吳涵治石。小䨮,落墨“天籟閣藏”,令吳涵製。良月,篆“靜勝軒”,命吳涵刻成,再修飾之。立冬,為大倉喜七郎作“還讀書廬”。冬,為之再作“大倉喜七郎㞢印”。

1927年 丁卯(民國十六年) 84

春,赴杭城,六月返滬。三月,為大倉喜七郎刻“成德堂珍藏”。四月,為其再作“聽松”。六月九日次子吳涵病逝,恐聞之傷懷,秘之不宣。十一月二日作《墨蘭圖》,翌晨中風,遂成絕筆。十一月六日逝於滬寓。


篆刻作品(點擊圖片欣賞高清大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