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胆囊息肉先别急着手术,中医有方可治好.

 润丰v8dgvgcmle 2020-04-18

华医世界

胆囊息肉属于临床常见病,属中医学胁痛、胆胀、痞证等范畴。

一般来说,现代医学治疗胆囊息肉以观察及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相较于现代医学,中医在胆囊息肉的保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3个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01

双花连胆汤治疗胆囊息肉62例

文/周汉清




双花连胆汤处方: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前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8例,女34例;年龄32~50岁45例,51~60岁17例;病程3个月~1年37例,1~3年21例,3年以上4例。

患者均表现为上腹部胀痛、口苦咽干、烧心等,B超检查有胆囊息肉,病程在3个月以上,同时排除消化系统占位性病变。

治疗方法

自拟双花连胆汤处方: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前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

水煎分2次服,每天1剂,疗程为30天。

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囊息肉消失或萎缩2/3以上,停药后半年之内不复发为显效;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胆囊息肉明显缩小为好转;

达不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本组62例中显效42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1%。



典型病例



赵某,女,38岁,2004年8月20日初诊。

患上腹部胀痛、口苦咽干、烧心纳差近2年,1年前曾在某县人民医院经电子胃镜检查,诊为反流性胃黏膜炎。

经治疗有所好转,但反复发作。

半年前又到某市人民医院检查,经B超检查诊为胆囊息肉、胆囊炎。

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改为服药治疗,有一定好转,但停药则复发。

经人相荐,来本院门诊。

自述上腹部胀痛,两胁亦时有胀痛,进食肥猪肉或蛋类食品后加剧。

口苦咽干,嗳气烧心,纳差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B超检查示胆囊大小为7.8cm×3.4cm,后壁见有直径0.8cm、0.4cm大小息肉各1枚。

诊断为胆囊息肉、胆囊炎。

遂予双花连胆汤治疗

处方: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前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

每日1剂。

8月26日二诊,患者诸症大减,精神好转。

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继续服用原方。

9月6日三诊,患者自诉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纳增,但仍有轻度烧心,大便不畅,遂予前方中加火麻仁15g,大黄6g,嘱进13剂。

9月20日四诊,患者告之,诸症若失,饮食正常,体重增加。

B超复查,胆囊大小为5.8cm×2.6cm,未见胆囊息肉。停药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02

四逆散加味治疗胆囊息肉59例

文/陈伯伦、孟磊




加减基本方:

柴胡10g,赤芍15g,枳实15g,三棱12g,莪术12g,龙胆草6g,甘草10g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囊息肉。

息肉直径<1cm者46例,>1cm者13例;

息肉位于胆囊颈部者34例,体部者21例,底部者4例;

59例中男性33例,女性26例;

年龄最长者62岁,最小者22岁;

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6年;

伴有恶心、呕吐、口苦、纳呆、胸脘痞闷不舒等症状者43例,无自觉症状经体检发现者16例;

服药最少者18剂,最多者60余剂。

治疗方法

基本方:

柴胡10g,赤芍15g,枳实15g,三棱12g,莪术12g,龙胆草6g,甘草10g

加减:恶心、呕吐、口苦者加半夏12g,黄芩10g,竹茹6g;

胸闷脘痞不舒,纳呆者加山楂30g,神曲12g,麦芽15g;

体倦、乏力者加党参12g,白术10g,茯苓30g;

有湿热征象者(舌苔黄厚腻)加海金砂20g,金钱草20g,鸡内金10g;

有胁肋疼痛者加延胡索9g,郁金12g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囊息肉消失;

好转: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囊息肉缩小;

未愈: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囊息肉无改变或增大。

治疗结果

治愈:21例;

好转:26例;

未愈:12例,其中有2例中途改手术治疗



典型病例



刘某,女,22岁,工人,恶心、呕吐、纳呆月余。

B超检查:胆囊颈部有一0.8×1.1cm息肉,省某医院拟手术治疗,病人不愿手术,于1985年7月16日来诊。

查病人形体较瘦,面色萎黄,右胁压痛,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

证属肝胃郁热,治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

柴胡10g,赤芍15g,枳实12g,半夏12g,竹茹6g,三棱12g,莪术12g,黄芩10g,陈皮10g,甘草10g

6付,水煎服,日1剂。

7月22日复诊,病人述恶心、呕吐消失,能进少量饮食。

上方去半夏、竹茹,加海金砂20g,金钱草20g,鸡内金10g。

迭进12剂,诸症悉除,复查B超示:胆囊息肉消失。

十余年内三次随访,未见复发。

03

胆囊息肉方治疗胆囊息肉32例

文/程何军




胆囊息肉方:

败酱草20g,苍术20g,当归15g,蛤壳30g,浙贝母20g,皂刺12g,王不留行30g,白术30g,黄芪30g,鳖甲15g,三棱12g,莪术12g,郁金15g,香附12g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1年3月~2012年3月本院肝胆病门诊患者,共32例。男22例,女10例;

年龄19~50岁,平均32.1岁;

胆囊息肉单发24例,2个以上多发8例,

胆囊息肉最大6mm×3mm×4mm,

最小1mm×1mm×1mm,

平均3.5mm×2mm×2.5mm。

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胀闷、胀痛不适或刺痛,部分患者伴有右后背部疼痛或自感右胁肋下痞满感,如有物隔。

大多伴有消化不良、纳食欠佳、食欲差等。

15例有不同程度的墨菲氏点压痛,无肿块可及。

脉象弦数为主,舌红苔薄腻多见。

经2次B超确诊为胆囊息肉或伴有胆囊炎,伴有胆囊结石者除外。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口服胆囊息肉方(药物组成:败酱草20g,苍术20g,当归15g,蛤壳30g,浙贝母20g,皂刺12g,王不留行30g,白术30g,黄芪30g,鳖甲15g,三棱12g,莪术12g,郁金15g,香附12g),

日1剂,水煎至400mL,早晚两次各服200mL。

连续治疗6周,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周,由同一医师用同一台B超机检查。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症状消失,B超检查未查到息肉;

好转: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B超检查息肉较前缩小约1/2;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未好转,息肉无缩小或有增大。

治疗结果

32例中痊愈20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6%。



病案举例



男,42岁,2011年6月1日初诊。

患者因反复右上腹不适1年余来诊。

B超检查示:胆囊大小8.0cm×3.0cm,囊内可见一4mm×2mm×1mm的附壁淡光团,改变体位不移动,胆管未扩张。

诊断: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方加减:

败酱草20g,苍术20g,当归15g,蛤壳30g,浙贝母20g,皂刺12g,王不留行30g,白术30g,黄芪30g,鳖甲15g,三棱12g,莪术12g,郁金15g,香附12g

日1剂,水煎服。

服用2周后,症状减轻,守方续进2周,症状完全消除,巩固2周。

复查B超示:胆囊大小8.0cm×3.0cm,壁光整,内未见光团,胆管未扩张。

1个月后再次B超复查示正常。

方解

双花连胆汤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龙胆草清热泻火;柴胡、制香附、青皮疏肝利胆;厚朴、前胡、白芍、甘草理气行滞、解痉止痛;茯苓、茵陈清热利湿。

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

四逆散加减方以柴胡疏肝解郁,枳实行气破滞 ,赤芍和营血而调肝脾,甘草缓中和胃,三棱、莪术,理气散结,龙胆草引经清郁热。

有奏疏肝理气 ,消积散结之效。

胆囊息肉方方中黄芪补气,气为血之帅,补 气同时增强活血作用,白术健脾,与黄芪合用能提高胆囊收缩能力,促进胆汁排泄,恢复胆囊功能;当归能补血活血、止痛润肠;

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通脉,与理气药郁金、香附合用,可使气血调和,积聚消散;

败酱草、蛤壳、浙贝母合用则有清热消肿、软坚散结之功;

王不留行活血化瘀散结,唯热结者为宜,可增强前者散结的作用;

皂刺有拔毒排脓、活血消肿之效,同时引药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则气血通,湿热祛,瘀血下,胆腑和,通降功能复常,则胆囊息肉消除。

看完今天的个方子及医案,我们不妨记录下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与思考,然后运用到临床,收获属于自己的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