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遗忘的与伦勃朗同代的画家【扬.利文斯】

 于连熟肉店 2020-04-18

扬·利文斯(Jan Lievens 1607-1674)是与伦勃朗同时期的荷兰油画家。扬·利文斯出生在荷兰莱顿(Leyde),父亲是一名编制工人,扬·利文斯8岁时被送到荷兰静物画家Floris Gerritsz van Schooten的工作室学习绘画,两年后,扬·利文斯又拜师于荷兰画家皮尔特·拉斯特曼门下。

1621年,不足14岁的扬·利文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进行素描和油画的创作,并结识了著名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扬·利文斯和伦勃朗有着相同的兴趣和见解,而且两人在绘画上都同样野心勃勃,正是这种相似的特质,使得两人都欣赏彼此。在此期间,两人共用同一个画室,并且合作过一些作品,从两位画家的作品主题和风格中,都可以反映出两人的相互影响。

两个出生于莱顿的年轻人,天生热爱绘画,曾先后负笈游学于繁华的阿姆斯特丹,拜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得到了意大利油画技法的真传。随后,两个人都回到了家乡,一起切磋绘画技艺,这一段等待机遇列车到达的岁月,事后证明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几年后,两人各奔前程,经历各自的人生风雨,同时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那段艺术旅程。

1628年10月,一位大人物来到他俩在老莱茵河北部水道边的工作室——一间由两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搭建的“家乡绘画小站”。此人是当时欧洲颇具影响力的外交家康斯坦丁·惠更斯,作为荷兰执政者奥兰治亲王的秘书,除了政治上的天赋,他在文学与艺术上具有同样的远见卓识。在快速浏览过两位年轻人的作品之后,他惊叹自己一下子发现了两个天才,同时十分肯定地预言:两个人将会成功地推动荷兰绘画的发展,问鼎欧洲艺术的最前沿。

然而,与伦勃朗相比,利文斯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令惠更斯的预言落了空。在利文斯辞世之后的三百多年时间里,他早已被遗忘在美术史的长河之中,不仅对于普通美术爱好者,即使是艺术界的专业人士,对这个名字也颇为陌生。

1632-1634年间,扬·利文斯来到了英国,在这里。利文斯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先后为包括查理一世在内的贵族王公们画过肖像。

当你凝望着这幅肖像上这位只有22岁年轻人,很难不生出些许感慨。当年的惠更斯,深谙人世,阅人无数,初见利文斯,正是这幅肖像创作的前一年。可以说,这幅作品还原了当年惠更斯初见利文斯的样子。画面上的年轻人,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极富穿透力的眼神和飘逸的长发凸显画家自信的气度。他用大笔触扫出一头的秀发,虽发丝细密,发质柔软,却展现了浪漫不羁的个性与意气风发的干劲。圆睁的双目,专注地注视着画外右侧,像是画家从镜中观察自己时的写照。他正在细细端详自己的面部特征。微微闭拢的嘴唇,显出一种刚毅与决心。然而唇上浅浅的须痕,传递出相反的信息,他的人生阅历还很稚嫩。与精细的脸部刻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脖颈下稍稍束紧的围巾,率意而潇洒,体现出惠更斯称道的“活力与激情”。这幅肖像最为大胆之处,在于画家审视自己后为观众所呈现的观看距离。这是一个照相机发明后才会经常运用的特写镜头,构图非常大胆直率,画家的头部、肩部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这在17世纪的荷兰乃至整个欧洲绘画史上都是罕见的。观众站在这幅肖像的面前,几乎与20岁出头的利文斯脸贴脸,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难怪见多识广的惠更斯称赞利文斯为“奇才”,是一位“充满活力、难以驯服的人物”,指出他“描绘人类面部”的伟大才能,认为他在这方面“创造了奇迹”。

与他的朋友兼对手伦勃朗的境遇相似,扬·利文斯同样也是早年风光,晚年凄凉。晚年的扬·利文斯财务破产,背上了大笔的债务,以至于后来画家去世时,他的孩子们放弃了对画家财产的继承权。扬·利文斯于1674年6月去世。

从这幅作品展现的色调上看,利文斯似乎有意在炫技,这是所有年轻画家不可避免的可爱的逞能。画家采用了同一个色调描绘不同的质地,层次分明,界限过渡自然。老者的皮肤,呈现出因衰老而渐渐失去血色的苍白,与他身穿的白色薄丝面料的衣服形成有力的对比,显然衣服比人更精神。花白的胡须陷在阴影中的边缘地带,十分自然地构筑起右肩亮部与左侧暗部的分界线。老者的略微抬起的右手,因专注的思考而收拢成拳头,突显裸露的青筋。手部的黄色块恰好把观众的目光引到手前发黄的卷宗上,并随之与近景角落里厚厚的一叠书连成一片。创作此幅作品时,利文斯虽只有20岁,但他已深谙人物画之道。作为一个年轻人,能够如此精准地把握一位老者的神态和心态,除了天赋之外,我们只能归因于他的专注以及对绘画的痴迷。

利文斯8岁开始学画,即便后来到阿姆斯特丹师从当时最负盛名的历史画家彼得·拉斯特曼,也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就学满出师,此时他才12岁,之后便回到家乡莱顿,在父亲的小木屋里摆好画架,开始了自己漫长而独立的绘画生涯。由此可见利文斯的天赋与勤奋,还有绘画上的超级早熟。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利文斯表现出对色调及细节的高超掌控能力,甚至超过了只比他大一岁的伦勃朗。

惠更斯的造访并非昙花一现,从1628到1629年,由于他的大力引荐,年轻的利文斯得以赴海牙为皇室人员绘制肖像。画上的贵族男孩应是当时荷兰执政者奥兰治亲王的亲属。利文斯对色调的痴迷在这幅作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男孩通体似一块纯金,中间杂以红润的面色,浅蓝色的包巾和头饰上高耸的羽毛,处处折射出这个孩子正处于生命最佳的成长期。伴随身体的发育,他的内心萌动,不由自主地窥视外部的世界。男孩侧身向左,眼神瞟向画外左上侧,有一点怀疑,有一点好奇,有一点憧憬,有一点畏惧。画家像一位心理学家,一下子抓住了这位贵族少年欲说还休的人生瞬间。

利文斯不只是单幅肖像画得好,群像也极为出色。《玩牌者》刻画了暗夜里的一场社会底层人的牌局。两个士兵无疑是这场赌局的主角,左部侧对观众的士兵显然胜券在握,稳稳地翻出红心A,直逼得右边的对手眼神发愣,身体凝固在失落的一刹那。看客虽只有三人,却被画家尽力驱使向前,聚拢的姿态,构成对比明显的明暗分布,充分营造出牌局结果公布时那一瞬间的紧张气氛。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利文斯虽然没有去过意大利,却通过观看荷兰当地人收藏在手的原作,凭借间接的方式极好地继承了源自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法。

《以马忤斯的晚餐》,卡拉瓦乔,布面油画,139×195cm,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