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起宰相杀婢案件,反映宋仁宗时期百姓的“清平乐”

 思明居士 2020-04-18
从一起宰相杀婢案件,反映宋仁宗时期百姓的“清平乐”

北宋仁宗朝皇祐年间,在这歌舞升平的年代,权倾一时的宰相陈执中家里,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杀婢大案,在一月之内死了三个婢女。

第一件是婢女迎儿被虐杀。迎儿是陈执中家婢女,年方十三,因对宰相小妾阿张伺候不周,陈执中命家奴将其衣服剥光,捆绑双手,在数九寒天活活冻死。

第二件是婢女海棠被虐致死。也是因为陈执中的小妾阿张看不顺眼,对其百般责打,海棠不堪虐待,自缢身亡。

第三件是另一婢女(姓名不详)被逼自尽。起因也是被陈执中虐待,背上被打得体无完肤,头发被剃成“阴阳头”,不堪受辱亦自尽。

没有不透风的墙,虽然宰相家门禁森严,也挡不住人们的悠悠之口,这事很快就传出去了。负责弹劾官员的殿中侍御史赵抃为此向仁宗皇帝参了一本。

从一起宰相杀婢案件,反映宋仁宗时期百姓的“清平乐”

弹劾奏状上去之后,本以为陈执中会很快得到处理,但宋仁宗却像没事人一般,久未批复,似乎没了下文。

赵抃不甘,又狠狠地参了一本,这次的奏章火力全开,列举了陈执中“八大罪状”,其中有“凡一月之内,残忍事发者三名,前后幽冤,闻固不少”,认为陈执中虐待致死的婢女还有不少,只是这次集中事发,才让外人所知。

陈执中虽贵为宰相,但北宋政坛一向比较开明,尤以仁宗朝为最,仁宗为何想搁置此事呢?原来陈执中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不仅位列宰辅,也是有一些功劳的。

一是曾经献对付西夏的策略,受到皇帝肯定。

二是曾经追斩叛乱的军士王伦首级,平定了叛乱。

三是曾经治理黄河,弥合溃堤。

从一起宰相杀婢案件,反映宋仁宗时期百姓的“清平乐”

此外还有一些小小的闪光点,虽然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也算为朝廷分过忧、出过力。另外,陈执中还是真宗、仁宗两代老臣,当时作为朝廷最有权势的官员,以同平章事(宰相)兼着吏部尚书(组织部长),还兼任枢密使(军事宰相),他还自称“我无私也,我不党也。”表示自己办事公道,从不结党,简直是皇帝最放心的类型,所以宋仁宗怎么会轻易动他?

但是赵抃并不买账,不久又继续弹劾,结尾还催促仁宗皇帝:“愿陛下为社稷生灵计,正(陈)执中之罪,早赐降黜。”

过了几天,赵抃看看依然没有动静,又继续提醒仁宗:我几次弹劾宰相陈执中,皇上“未蒙施行”,不知是何意?

看来仁宗皇帝在继续装糊涂,还是想把这事压下去,继续包庇陈执中。

大家也许觉得奇怪,宋仁宗既然有个“仁”字,那应该是对百姓最好的那种皇帝呀,为什么反倒对这个案件不闻不问呢?其实答案也简单。

首先,宋朝跟唐朝一样,也实行奴婢制,“奴婢贱人,律比畜产”,法律上奴婢基本等同于牲畜,不具备普通人权,对仁宗来说,宰相位高权重,杀几个奴婢不算什么大的过错。

其次,宋朝的人口普查是不统计奴婢的,连作为无地佃户的“客户”都不算在内,只统计有土地资产的“主户”,除了“主户”以外的其他“无产阶级”都是贱民。也就是说,客户和奴婢在宋朝是没有存在感的。

再者,陈执中是国家重臣,皇帝的重要依仗,就凭一个侍御史几本奏章,就能扳倒参天大树?

基于以上理由,仁宗当然是想保住陈执中,继续让他坐在位子上,帮自己分忧。

但宋朝政坛毕竟是很开明的,陈执中的恶行引发了公愤,又一个朝中颇有威望的重量级官员出手了,他就是翰林学士欧阳修。

《言行龟鉴》载:陈恭公执中素不喜欧阳公,其知陈州时,公自颍移南京,过陈,拒而不见。后公还朝作学士,陈为首相,公遂不造其门。

一直以来,陈执中和欧阳修是彼此看不上的。欧阳修对于陈执中的这一劣迹,当然也是十分的愤慨。眼看皇帝还在替其遮瞒,终于也看不下去了,上奏请求彻查此案,还受害婢女一个公道。

由于欧阳学士的广泛号召力,十多个官员附议,要求查办此案。

从一起宰相杀婢案件,反映宋仁宗时期百姓的“清平乐”

按照宋朝的刑法,凡是发生命案的,必须要加以查办。不管是良人还是贱人的命案,这是司法上的一个原则,当然最后怎么处理是另外一码事。

宋仁宗看到群情激奋,众怒难犯,终于下旨:派官员崔峄,调查处理“陈执中纵嬖妄杀婢事。”

结果查下来,陈执中为了保住小妾,依据自己有作为官员的“护身符”,承认因婢女不听话,自己鞭打致死,而非小妾所为。(“执中自以婢不恪,笞之死,非嬖妾杀之。”)

案件已经查完,仁宗只得给案件定性,作出处理决定:陈执中杀婢女迎儿,另两个婢女系自杀,不予追究,罢免陈执中朝中宰相职务,降职为“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亳州”。

从一起宰相杀婢案件,反映宋仁宗时期百姓的“清平乐”

也就是说,对陈执中的处理结果,没有任何刑事处罚,仅仅是“贬职”外放了,甚至还带着宰相的荣誉称号。

过了不久,仁宗为了安抚陈执中,转封其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英国公。陈执中居然得到了唐朝开国元勋李绩同样的“英国公”的崇高待遇。后来,陈执中活到70岁去世,还被赠予“太师兼侍中”的尊荣头衔。

在议定谥号的时候,群臣建议谥号为“荣灵”,带有“灵”字的都是很不好的谥号,被仁宗否决了,改为“恭襄”这个评价很高的谥号。仁宗还亲自为陈执中的墓碑题词曰“褒忠之碑”,以赞扬他的忠诚。

可见,仁宗对辅佐过的大臣确实是很“仁义”的,甚至到了对他们的胡作非为都能够包容的境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