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硕诚 · 静定的真正意义「上」

 kittywei 2020-04-18

 本图选自 細井徇《诗经名物图解》

人无法静定都是为“境”所扰

何为“静定”?

“静”在词典中的释义有止息、恬淡、平和还有沉静。

“定”在词典当中有静止不动及镇定、安稳的意思。

人为什么想要静定?

因为我们不喜欢诸如担忧、焦虑、恐惧、纠结、愤怒、紧张的负面情绪,于是向往一个叫做“静定”的状态。

如果真想达到这个状态,我们应当先找到无法静定的根源,而不是赶快去做一件叫“静定”的事情。 

人无法静定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外境干扰,第二个原因是内境躁动。

“境”就是现象,多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每天都是与“境”相处。

外在现象即通过感官接触到的内容;内在现象即心中产生的感觉、想法、情绪,这些有时是由于接触外在现象而产生的,有时则是内心自行生起的。

严格来说,我们只能跟这两种境在一起。

当我们跟家人在一起时,其实并没有直接跟他们在一起,而是与跟他们相处时的境在一起。我们通过眼睛、耳朵、脑子来“翻译”家人,而不是直接跟他们在一起。

同样,对其他一切人、事、物,我们都不是跟它们本身在一起,而是跟“翻译”过的内容在一起,有时甚至是“翻译”了好多次的内容。

当外在现象或内在现象出现波动,而我们无法掌控使其符合期待时,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透视现象的静定,是真正的安心

实现静定有两个层面。

第一,从治标的层面来说,就是控制心念不被境所动。现象波动就波动,但我们可令心念不被它干扰和带走,这种能力称之为“止”。

第二,从治本的层面来说,还需要透视现象的实质。当彻底地知晓了人心为什么动,人自然就不会被境带走,这样的状态我们称为安心。 

锻炼定力与明白现象实质的差别在于,一个是需要刻意为之的治标层面,一个是透过明白自然就能做到的治本层面。

预设,是我们本能的保护机制

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静定的问题。

刚才提到的“安”,基本上是静定的延伸,可是能静定却不代表一定能安。人会感觉“安”,其实是需要有一个舒适没有危险的区域。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森林中,此时身旁的草丛里突然有东西一闪而过,你会有何反应?

可能会警觉这是危险,瞬间开始紧张甚至恐惧,马上想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比如逃跑、武装、躲避等等,这便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这个本能保护机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叫“预设”。

当有未知状况发生时,人本能会先预设它是有危险的,因为“预设”如果对了,我们就能保全性命;万一“预设”错了,也只是让自己白担心一场,两相权衡我们必然会选择弊端较少的。这是生而为人被设计好的一套机制,因为人要生存,最重要的是维系安全。

当我们了解这个机制之后,才会进而理解静定的原理。

别与不安对抗,它可能已拯救过你多次

回到野外生存的例子。

如果有只猛虎出现在身边,你完全不为所动,不会惊吓或逃跑,看起来好像很有定力,结果却成为老虎的食物。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

受到惊吓而逃跑是人被设计出来的保护机制,同样,人会不安也是被设计出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一旦环境舒适,我们就会想要“迎”,想要拥有它,因为这样的环境能令我们安。而当人感觉环境危险或不舒适时,就会“拒”,想把不舒适往外推。这都是人的本能,人的心念就这样不断地在“迎”和“拒”当中来回奔驰。

所以我们先不要急着跟我们的不安、焦虑、担忧、恐惧等等情绪做对抗,要知道这些情绪可能已拯救过你很多次。但现在我们却因为不喜欢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就想要把它们都赶走,是否不太合适呢?

(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杨硕诚2018年5月10日讲座《发现静定的真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