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你的要求不高,但我就是达不到。期待的,不是爱

 小贤心理 2020-12-28
心理学中有这样的观点;
当你对他人的评价、期望、指责、命令等,被对方无视、轻视、忽视时,你就会表现出生气、不满、发脾气。
同样的,如果你将满足感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你总会感到失望,因为这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
忘了在哪本书上读过这样一句“对他人的期待是一种暴力。”
刚映入眼帘时,这句话极为刺目。
我们怎能对他人无期待?
对父母、配偶(恋人)、孩子多少有期待,对职务、对工作、对收入、对孩子所上的学校,怎能没期待?
没期待还活个什么劲呀?
这是真实的心理写照。
“在两人关系中,期待常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
对这句话以前我经常很疑惑,总觉得不服气,就觉得这句话讲得太绝对了。
学了心理学以后才明白:
也就像父母给了孩子生命,那个生命是独立的,父母无权要求一个孩子去满足自己的出于恐惧出于比较而生出的种种期待。
超出原始期待的东西,必然会给自己以及被期待方带来不健康的焦虑。
这个期待越高,焦灼越也就越严重。
换做其他的关系,也是如此,你没有权利去要求对方更多,你的权利只有你爱或者不爱。
如果我们期望他人的爱或认同,就代表我们自己没给自己。
持续抱怨对方没有给我们什么,其实反而阻碍了他们的付出。
如果我们懂得付出给自己,就能打开大门,让其他人对我们的爱和认同进来。
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不仅有能力,也愿意付出。
在关系中,持续为对方负责与要求对方为自己负责都是越界的。
当对方没有如你期望的那样为你承担,或者你持续的为对方承担而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于是乎关系的冲突就产生了。
真相是没有一个生命能够为另一个生命负责。
每一个生命只能为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
所有对他人的期望都会变成失望。
让对方为你承担,你会没有安全感,害怕失去这份依靠而变得患得患失,然后就有了控制和要求。
为对方承担,你会对对方有期望和要求,要对方如你所愿,也就有了控制和要求。
只要有控制和要求,关系变成了战场,爱也会走远!

 
夫妻关系如果只剩下了控制和捆绑,再好的感情也会消磨殆尽。
 一个人的心不是靠抢夺和抓住就能留下,而是一颗心走向另一颗心。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为什么是我要改变,而不是他要改变?”
“凭什么是我先改变?”
“为什么对方会这样对我?”
就会比较痛苦,如果多想想:“我可以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我可以为我自己做些什么?”
“我想要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怎么做可以达到目标?”
爱不应是一种道德绑架
爱不能被证明,所以只能证明什么不是爱,占有不是爱,控制不是爱,哭泣不是爱。
关于爱,也有很多人在实践着,期待对方对自己忠诚。
人都是渴望爱与被爱的,有的人习惯直接说出来,而有的人总是用愤怒来表达,虽然方式不同,但其最后需求是一样的。
只是,有时愤怒未必是一种好的表达需求的方式,因为其具有破坏性,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到自己(气大伤身)。
这是人进化来的本能反应
当然遇到危险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比如逃跑、武装、躲避等等,这便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这个本能保护机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叫“预设”
当有未知状况发生时,人本能地会先预设它是有危险的,因为“预设”如果对了,我们就会保全性命;万一“预设”错了,只是让自己白担心一场。
两相权衡我们必然会选择弊端较少的。
当我们的期待没有被满足时,也会启用我们的防御来保护自己。
这是生而为人被设计好的一道机制,因为人要存在最重要的是维系安全。
 爱,首先从爱自己开始,水满自溢。
每一棵树都是先利己的。它由根部吸收水分,供给枝叶花果养分,然后开花,芬芳所有经过的人。结满果实时,分享给所有经过的人。
在你没有充分给予自己之前,你无可给予他人。
你未足够关照自己的感受之前,也无法关照别人的感受。
没有爱好自己之前,也无法真正去爱别人。


作者简介:贤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