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弗洛伊德 儿童精神分析 奥地利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学家。 1895年安娜·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父亲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她是家中第6个孩子。 她15 岁开始阅读父亲的论文,研习精神分析。 23 岁曾因连夜恶梦而陷入情绪困扰,经由父亲连续分析治疗达 4 年之久,这时她才她真正接触心理学。 安娜和父亲弗洛伊德 安娜本人在心理学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 自我心理学 她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反对过分强调本我,强调要给予自我以应有的重视。 对防御机制的诠释 系统总结和扩展了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她指出人类的最重要的防卫机制是压抑。安娜一共论述了 15 种防御机制。 儿童精神分析 安娜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分析工作。 由于儿童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实施自由联想或释梦技术,安娜创造应用游戏观察和家庭访问观察方式进行。 她出版《儿童精神分析技术导论》一书,是她对儿童实施精神分析的记录,对儿童精神分析贡献极大。 一般认为,安娜在心理学上最大的贡献乃是她对父亲的牺牲奉献,当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尚未得到重视,唯安娜仍坚守在父旁。 1923 年弗洛伊德患口腔癌, 开始依赖安娜的照顾及看护工作。 当他需远赴柏林进行治疗,陪伴他的只有安娜。 当奥地利被德国纳粹入侵时,安娜为了保护父亲,代父接受盖世太保的侦讯。此外,她协助弗洛伊德使其晚年著作得以出版,并编纂了 24 卷的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 ▼ 梅兰妮·克莱因 客体关系 克莱因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她基于弗洛伊德之思路,所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 客体关系理论有几个基本概念,现分述如下: 幻想客体关系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婴儿即使是刚出生时,就拥有一种积极的幻想生活。这些幻想是潜意识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征。它不同于意识层面的幻想,克莱因称之为无意识幻想,她认为初生婴儿具有潜意识的“好”和“坏”的形象。 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客体指欲望或行动所指向的某人。 一个客体意指一与“主体”(subject)相关联的东西。 克莱因同意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有天生的驱力和本能,包括死之本能,而特定的驱力则会有特定的客体。 她相信从婴儿的早期起,儿童是同时在幻想上以及现实上和外在客体连结的。婴儿最初的客体关系是与母亲的乳房,之后则是母亲的脸和手。在婴儿的主动幻想中,他们将这些外在的客体,如母亲的脸、手和身体的其他部位,内射或带入了他们的精神结构。 心位她认为婴儿是持续地处于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间的基本冲突,也就是在好与坏、爱和恨、创造和破坏之间。 为了要处理对于好和坏的这种二分的感觉,婴儿会将他们的经验组织成为心位,它是一种状态或者说是处理内在和外在客体的方式。 克莱因指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包括两个基本的心位:偏执—分裂样心位和抑郁心位。 这两种心位为分别开始于1岁和1.5岁,在儿童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位不断地重新被激活。 心理机制婴儿会使用各类心理机制来控制强烈需求、恐怖与婴儿幼稚的感受。婴儿如何和乳房建立关系即可显示下列各种机制如投射、内射、分裂与投射认同。 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大约在同一时间开始分析儿童,但是她们的工作思路却大相径庭。 ▼ 卡伦·霍妮 女性心理学 德国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研究者。 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霍妮反驳弗洛伊德关于阴茎羡妒、女性受虐狂和女性发展的学说,用站在女性立场的观点,尝试取代当时流行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心理学观。 霍妮认为女性的精神障碍是基于对男性阴茎的妒忌,但并非阴茎本身而是男性特权。 霍妮指出女性希望成为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那些被我们的文化认为属于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力量、勇气、独立、成功、性自由及选择伴侣的权利,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物因素决定的。 在她研究后期,她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当前不可能真正地区分女性和男性心理上的不同;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不应是探讨“女性本质”,而应推动整个人类人格的完善。 从此之后,霍妮开始发展她认为中性、对两性同样适用的理论。 ▼ Elizabeth F.Loftus:洛夫特斯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 早期研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后来转而研究人类的记忆活动,发现包括武器焦点、耶基斯 - 道森定律、语言暗示的影响、催眠的影响等规律。并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她在过去事件的信息是怎样塑造人类记忆的研究方面十分著名。 她在过去事件的信息是怎样塑造人类记忆的研究方面十分著名,在认知心理学方面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她的工作对心理学来说是巨大的贡献,也开启记忆研究独特和有争论的一面。 ▼ E.吉布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 主要从事婴儿的知觉发展、儿童阅读技巧发展和动物行为的研究。 她提出的“差别理论”(Differentiation theory)和发明的用来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工具――“视崖”十分著名。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 玛丽·卡尔金斯 自体心理学 世界第一位女性心理学家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第一位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女性,世界第一位女性心理学家。 她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因患癌症逝于马萨诸塞州牛顿市。其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自体心理学研究的先河。 19世纪90年代,Calkins是心理学学科新兴时代第一批在美国接受学位教育的女性之一,此时心理学学科正开始在研究机构中筹建。 1891年的秋天,Calkins在成立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第一个在美国本科院校开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同时开设了实验心理学课程。 Calkins于1900年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自体心理学,她描述她的自我心理学是由自省心理学构成的,反对各种行为主义拒绝自我与意识。 她主张的自省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研究意识与体验存在,而并非“以物为本”的——忽视自我,比如意识或意义的内容。 最后,她致力于严格的心理学角度而非生物学角度来研究人格心理学,坚持认为自我不是由物构成,相反,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主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