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崛起之葛伯仇饷分析

 汗青正浩 2020-04-18

葛伯仇饷作为商汤称霸的第一事件而为人所熟知,世人皆知葛伯不祭祖神,冤杀儿童,以怨报德,百姓深受其苦。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商汤的人格一向贤明,敬重人才且嫉恶如仇,那么这位君王背后,是否有一丝残忍的真相被掩盖?

一日,孟子的高足弟子万章心急火燎地去拜会老师,因为他所属的宋国周围,日益强大的齐楚两国已经虎视眈眈。孟子用葛伯仇饷的故事宽慰他,一句“齐楚虽大,何畏焉?”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君王仁政的重要性,同时,将千年前一次历史之战铺平在眼前。

一、伯益之子

相传伯益协助大禹治水多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并且类物善恶,曾编著《山海经》十八篇。孟子称赞其:“治则进,乱则退。”大禹本想效仿尧舜禅让于他,但当时大禹已有私心,明传位于伯益,暗地培养其子启。他此时已经发现大禹之子启在一旁虎视眈眈。一番思考,伯益主动退隐助启上位,自己则担任执政官辅佐朝政。启念他治水之功,封其长子大廉为诸侯,即夏朝方伯,封地位于葛,而大廉则为葛伯。

同葛伯爵位相同,夏封成汤于商。然而,成汤有夏朝“得专政伐”的大权,只要权力在手,他的征伐可以不经夏王批准出兵,商国便日益强大了起来。

二、葛伯仇饷

葛国的处境十分尴尬,就地理位置而言,位于商丘葛地(今河南宁陵县),即前往夏朝必经之路,而周边便是后来灭夏的商国。商国部族日渐强大起来,逐渐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而夏作为当时最强悍的部族,有着几乎无懈可击的附属国。此时,汤听闻葛伯执政无心祭祀,这个位于商国临近且十分弱小的国家,已经被汤悄悄盯上了。《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这场战争的开始,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援助。

《孟子·腾文公》便详细记载了葛伯仇饷的前因后果。葛伯为人继承伯益之风,无心政权,温和寡淡。他如何对待百姓尚且不知,但其眼光短浅,没有从政才能这一点,从葛国面积变化便可看出。早期的葛国北到定陶,南到太康,西到开封,东到芒砀。而此时却屈居东商一代,着实令人为之捉急。

汤派使者前往葛国责问,为什么不进行祭祀?葛伯回答:没有祭祀用的牛羊,商汤便运了牛羊过去。葛伯却把牛羊吃光了,仍然不去祭祀。商汤又派使者去问,葛伯仍然回答:没有祭祀用的五谷杂粮。而商汤此时却派部下前往耕地,派遣老幼给种地的部下送去饭食。葛伯则带领他的军民去抢夺这些饭食,两相争夺的结果,便是一场祭祀便以老弱百姓之血开始。很快,商汤便以为童老报仇的名义,正式发动了进攻。

商朝实力强大,其战争缘由又是百姓心之所向,所以很快便攻陷了葛国,开始了它建立王朝的第一步。更甚者,周边国家百姓听闻商汤为人贤明,都期望其攻打自己的国家,成为自己的君王。经历大小十一场战争,商国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三、无声泣诉

《龚自珍卷》记载:“夫葛何罪?罪在近。”其实,对一个国家而言,杀一人不得言仇。商汤眼里看到的,从来不只是那一个童子或者老弱的仇恨,而是这个挡在他路上的葛国。毕竟,葛国不过一个夏桀的耳目,是他在谈笑间便能够轻易灰飞烟灭的一个小国度。

当我们了解了中国近代鸦片战争,便更能感受到葛伯的处境。1840年,清朝统治者发现,英国鸦片倾销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于是派遣林则徐前往虎门销烟。这一行径刺激了英国殖民统治者,而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早已料到。清朝使得林则徐的身死,却挽救不回越来越多的殖民侵略。

两两相比,派遣人丁进入他国,肆无忌惮地动用土地助其耕作,与其说帮助,更像是一种侮辱。更不必谈那个国家是以农为本的社会,是孔子笔下追求大同的小国寡民世界。而在不间断的警告与反抗之后,葛伯不得不承认自己弱小的现实,他变成商汤向夏国投石问路的一个石子,当时看来是偶然,而后人去分析,这更偏向于一种必然。

商汤在百姓心中,历来都是真善的角色形象,“葛伯仇饷”多为夸耀其仁政和心系百姓的美德。汤执政时主“以宽治民”,百姓能够生活地其乐融融,自然不会过于关心是谁统治者他们,何况葛伯的统治本来便不怎么样。

民间有诗句:“云师如葛伯,仇饷佚天罚。”其中“云师”便是指黄帝官位,这里指葛伯的黄帝后裔血统。而天罚则代指商汤的惩戒,本为黄帝后裔却如此对待别人的帮助,这便是葛伯仇饷千年来仍被如此津津有味念叨着的原因。

 其中缘由,也只有当时的商汤足够清楚。但这不妨碍商汤的角色塑造,只有具备足够的政治目力与嗅觉,才能在诸侯争霸之中角逐出境,称霸天下。之后的诸侯国再未出现一次仇饷事件,估计商汤本人也厌倦了这种蹩脚的借口,历史从来由胜者书写,天下已经在手,失败者的泣诉也只有风愿意倾听了。

其实,战争与血腥,政治和欺瞒自来都是互通有无,彼此牵扯的。古人云:“怀璧其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长达千年的历史积淀,当初阴暗的历史真相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思考和领悟,毛主席说:“落后就要挨打。”葛伯的好与坏和实力相比,已经不再具有历史的发言权,中国在血雨腥风的一个世纪中能够长存,因为已经成长的足够强大,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

参考资料:

《孟子·滕文公下》《夏末葛国考》《龚自珍卷》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