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隶书是蚕头燕尾的写法,只要符合这样的标准,写出来的字就是隶书了。但是,隶书是一个很古老的字体,是由篆书演变而来,而篆书则更加古老,人们常说的“古意”就是指书法中的那些古老的意味。从这个角度来讲,篆隶书法就是各种书体中的“古意”源泉。书法也讲究“朴拙”,朴拙是质朴、古拙的意思,质朴多少也涵盖了自然的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在书写时要自然而然、写出古意,这样的作品就具备了质厚的特点,这就是书法家往往追求的一种艺术性。 冯印强是内蒙古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内蒙古乌海大学书法专业教师。在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举办的时候,冯印强送去了他创作的一幅隶书书法作品,按理来说,对于这样的作品想要胜出是很难的,因为很多人都在写隶书,参赛作者也是非常多的。但最终的比赛结果却是他获得了一等奖,现在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完成这幅一等奖作品创作的。 以隶书为基,在隶书的某些笔画中加上篆书的偏旁,也就是说,冯印强在创作时,虽然是隶书整体,但个别写法上运用了篆书的笔画来代替隶书的偏旁,说到底,他在隶书创作中代入了篆书的写法,就是这么简单,因此他获得了此次兰亭奖的一等奖。可能还有很多人不服气,那么简单的方法,只要懂得篆书的人都会写。呵呵,说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冯印强来说,却是用了几十年的努力。 当代书法讲究艺术性,并不是简单地写写画画就是艺术作品。正如前文所说,书法要达到古意和朴拙,就必须要在学习时向这些书体靠近,只有这样才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技法水平和风格能力。冯印强的隶书作品具有古朴、质厚的艺术性,这是他多年以来对秦隶、古隶、两汉隶书以后来来的清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学习而得来的。另外,冯印强对先秦的篆书很有研究,他写下了近100万字的书法理论文章在专业报刊上刊登发表,在第二届全国隶书作品展和书学展上,他的隶书作品和书学研究文章双双入展,这是难能可贵的,由此可见他对隶书的研究和实践是十分深刻的。 在我们面对冯印强的书法作品时,第一印象总是感到恢宏、大气、自然、古拙。恢宏是一种风格气象,对于书法来说,这种气象一般是很难学到的,只有感受了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所散发出来的格局以后,才可以从自己的心灵之中挥发出来。冯印强在创作时,往往是篆隶相间,但这种相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和相当的技法能力,会弄巧成拙,张冠李戴,反而破坏了隶书书法的自然古拙之美。可见冯印强的确对篆隶之间拿捏得十分到位。 当代也有很多名家在写隶书,各自风格迥异,而冯印强的隶书,像是从先秦和两汉缓缓而来,也像是带有泥土的芳香,更像是备有文人的情怀,他用自己的学养、情操、阅历滋润着古老文字的沧桑金石,化为自己的艺术风格。 冯印强简介: 冯印强,字一甲,号悟玄斋主,1969年生于河南滑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书协教育委员会主任,乌海学院专职书法教师,乌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曾数十次参加全国书法兰亭奖、全国展、全国百家精品展、全国中青展、全国青年展、全国隶书展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并数次获奖;2013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2013、2016连续两次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最高奖——萨日纳奖。 多篇学术论文、短论,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赏评》、《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多种专业书法报刊、杂志,为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暨隶书研讨会“双入”书家(理论、创作)。曾赴全国多地进行书法教学和创作交流。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书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