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石门颂》临摹解析(21)

 盛培文图书馆 2020-04-19
同字之变(一)
这一讲主要涉及到同字的变化处理,其实在前文已经涉及到,以两种写法的字最多,诸如“光”“高”“原”“言”“安”“之”“危”“守”“宁”“上”“自”“遣”“亿”“后”“复”“德”“循”“桥”“楗”“恶”“忠”“流”“郑”“掾”“晏”“知”“序”“卓”“方”“司”“和”等31字;三种写法的字有“焉”“纪”;四种写法的字有“通”。这些字例因为分析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各有划分,此处详尽列出,意在表明,亦归属到此节之中,由此可见《石门颂》字形变化既多且精彩。
此节所列共有六组。第一组同字有三例者,如“世”“泽”“为”“者”四字,以前三字为例。三个“世”字(见图一至图三)中,第一个字形紧凑,笔画粗壮;第二字笔画细致,间架结构更接近楷书;第三个字形最大,益显疏朗,关键是竖折画行笔,没有直接拐,而是绕了一个弯,多了趣味性。三个“泽”字(见图四至图六)外形轮廓更不同,第一字扁方,第二字左小右大、正中有欹,第三字正方;第一、第二字的三点水较接近,右侧竖画不一般长,第三字三点水旁笔画短促,极具动感,且“罒”部正方而疏朗。三个“为”字(见图七至图九)的差别在字态上,第一、三字比较端正,尤以第一字为甚,第二字较欹侧。第二点差别在于长撇画,放出角度不同。第三点不同就是短撇和长撇收笔的不同,气势力量感有显著差异。
第二组同字有四例者,如“以”“平”“行”“所”“汉”“难”六字,此处以“以”“行”“汉”三字为例。四个“以”字(见图十至图十三),在笔画较少的情况下,大显身手,各见变化。第一字笔画粗壮,“口”部为全封闭,右侧撇画一气呵成,形成收放对比;第二字捺画最重,接近楷化;第三字字形扁沓,第四字“口”部放大,特别夸张。四个“行”字(见图十四至图十七),体势基本接近,如何生成变化?靠的是行笔方向,即笔势的掌握,因为书写过程中来不得半点犹豫,靠的就是平时积累的功力基础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第一个“行”字笔画相对皆较短,但彼此不粘连,以扁方示人;第二字首笔行笔方向与第一字不同,且笔画更加圆润,右侧“亍”部一是左倾,一是右倾;第三字比较端正,有正气凛然之感;第四字左右两部分加以错落,右侧竖画尤其加长,且竖画偏于左侧安放,中宫收紧,形散神聚。四个“汉”字(见图十八至图二十一)中,有意按照自小渐大的顺序排开,可以看出大小比例差别较大,小而紧致、大而疏朗,小而细致、大亦细劲,可见差别,此即为《石门颂》之特别处。第一字小而不见局促,风韵别致;第二字显得更细,末横画有波笔,字势反而变得飘逸起来;第三字近楷书间架,却又给人感觉逸笔草草,存在两种韵味的交融;第四字最为疏朗。右上方草字头处理亦有不同,手法多变,第一字将两点突出,第二、三字则自然断开,第四字则连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