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言有尺,做事有余,说话有德

 如月11 2020-04-19

出言有尺,做事有余,说话有德 来自有书 00:00 15:05

文 | 有书聆音&星海一尘 · 主播 | 阿成


有书君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当时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

在汉代建立了强大的大一统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纵横家思想的故事。

大家都听过一个成语,叫作“纵横捭阖”。

这个成语常常出现在外交场合,用来彰显谋士们别具一格的布局艺术。

在不断的碰撞、联合与分裂之间,他们反复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至于为什么叫“纵横捭阖”,那是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有着独特的渊源。

早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闪耀,各种流派也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在这个群英荟萃的花名册里,“纵横家”的名字尤为醒目。

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聊聊“纵横家”背后的故事。




“纵横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纵横”二字如果仔细拆分,就是“合纵”与“连横”。

合纵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连横的代表人物则是张仪,他们都是国民度很高的历史人物。

但追根溯源,纵横家的鼻祖却不是他俩,而是有着“谋圣”之名的鬼谷子。

据记载,鬼谷子的父亲是春秋末期卫国的重臣。

生长于权术斗争环境中的他,从小听的就是王权更迭,学的也是谋略之道。

因此,他从小就立下志向,希望以后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王,为君王出谋划策,平定天下。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在少年时期,就离开卫国到周都洛浥(yì)求学。

在洛浥求学期间,他一共拜了三个老师,分别学习了天道、兵法和辩论。

而他其中的一个老师,就是著名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学成之后,他就回到了卫国。但卫国却没有他的明君,只有几个为了抢王位而闹得全国不安的王子。

无奈之下,他只好辗转他国数十年,只为求得一个明君,找到他的伯乐。

几十年间,他曾担任过楚国的宰相,受到过韩王的礼遇和优待,得到过宋国的信赖。

如果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前程,那么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他都能轻松获得高官厚禄的待遇。

但他的心中还有更高的目标,他想要天下一统,想要世间清平。

而在这些国家里,他精通的权谋策略没有得到重用,他擅长的言谈辩论无人重视,他的理想没人理会。

于是,深感生不逢时的他干脆抛弃俗世种种,做起了隐士。

而因为他隐居的地方,正是云梦山的鬼谷,于是他就自号为“鬼谷”。


但俗话说“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虽然他才华没有得到明君的重用,但他的学识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前来拜师。

就这样,隐居者鬼谷变成“鬼谷先生”。

而他门下弟子众多,其中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更是凭借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谋略,搅动着春秋战国的风云,布下了以国为棋的大局,开创出经天纬地的功业。

所以,后人尊他为“纵横祖师”。



仔细想来,怎么偏偏在战国兴起了纵横家这个流派呢?

其实这跟战国时期的大环境密切相关。

翻开战国地图,我们不仅会看到西边一枝独秀的秦国,还有东边反复较量的东方六国。

对六国而言,秦国是崛起的新贵,也是势力圈边缘的外来户,它会威胁我们所有国家的安全,所以我们需要必要的联合。

在地图上,六国基本上都沿着一条直线分布,所以六国间的合作就是“合纵”。

但对秦国来说,它清楚东方六国对自己的看法,也更加看明白一个事实:

这六国只是因为利害关系才会联合,并不是血浓于水的生死之交。

只要自己找到突破口,从六国里寻找新的盟友,就可以通过这个盟友来分化它们的关系,从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对于秦国而言,这是一种横向的策略,于是就管它叫“连横”。

整个战国中后期的历史,就是在这种合纵与连横的博弈中激烈演变。

合纵连横相互碰撞的过程,其实也是纵横家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

如果说鬼谷子开创了纵横家这个流派,那么将纵横家发扬光大的,正是他的学生苏秦和张仪。




据史料记载,苏秦出身贫寒,但不甘平凡的他找到了隐居中的鬼谷子,并拜其为师。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出师之后,他兴冲冲地跑到秦国去,对着秦惠王纵论天下,说他能让秦国称霸天下时,秦王理都不理他。

其实,他的说法没错,他的计划也很周密,可以说要是秦惠王在这个时候采用了苏秦的计谋,大秦一统天下的时间可能要向前推个几十年。

但不幸的是,这个时候的秦国正处于君王更迭时期,上一任秦君任用商鞅的余波还在,秦国上下都很讨厌说客。

所以,秦惠王没有采纳苏秦的建议。

实际上,《鬼谷子·揣术》中早就说了,“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

做事谋划必须周到缜密,但更重要的是,游说的对象要选择与自己观点相通的,不然计划再怎么周密、说辞再怎么动听,计划依旧无法得以实现。

而后,他在外游历数年,不但没有和老师鬼谷子一样青云直上,反而越混越惨,最后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上,只能狼狈回家。

回到家后他闭门读书,于是便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

终于在一年后,才真正领悟并融合了老师所教的合纵连横之术。

这一次,他不再瞄准秦国之类的大国,而是直奔燕赵苦寒之地,去游说燕国国君燕文公。

一见面,苏秦就告诉燕文公:

您一直都在担心千里之外的秦国,其实,真正的敌人并没有远在天边。

燕文公一听,顿时汗毛直竖,连忙请教:
“敢问先生,燕国之敌在何处呢?”
这一问,便引发了苏秦滔滔不绝的分析:

战国七雄,若论国力,燕国确实是最拿不出手的。

在这种情形下,即便邻居不是秦国,燕国也会面临危险,因为你谁都打不过。

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去操心秦国的事情呢?

百里之外的赵国才是心头大患。

所以眼下要做的,就是派使臣前去跟赵国讲和,说以利害,让燕赵两家联合起来,共御外敌。

苏秦这番话,顿时让燕文公感觉茅塞顿开,当下就决定和赵国结盟。

苏秦的合纵策略,由此迈开了第一步。




苏秦凭借他那一张铁口合纵六国以抗强秦,真正做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由此可见,会说话有多么重要!

不过,说到会说话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着重提一下鬼谷子的另一个弟子,张仪。

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了张仪刚出社会时的惨状:

当年,张仪刚出山,但他在自己的国家不受重用,于是就去到楚国寻求机会,可楚国也不怎么待见他。

有一次,他参加楚国令尹昭阳的宴会。

在宴会上,昭阳拿出了楚王赏赐给他的“和氏璧”来给大家欣赏,但这宝贝经大家传来传去,最后却不见了踪影。

寻找无果之后,大家就把偷窃“和氏璧”的罪责,不由分说地强行安在了张仪头上,还把张仪打了个半死。

张仪被打得奄奄一息后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忍不住痛哭起来。

而他却撑着一口气,问妻子他的舌头是否还在。

妻子又好气又好笑地告诉他,舌头还在。

张仪这才安慰妻子说,只要舌头还在,他的本钱就在。

他的确没有说大话, 《鬼谷子》里说:

“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一个人的嘴就是他的心门,最能展现他的谋略和智慧,是他的风水之所在。

此后数年,张仪就奔走于列国之间,用连横的计谋将齐楚联盟、齐赵联盟、韩赵魏联盟先后拆散。

直至最后,他彻底打破了先前苏秦一手缔造的反秦联盟。

可以说,张仪不仅用他的三寸之舌,为秦国在谈判桌上,赢得到了大片的土地,更是让秦国得以一扫六合、统一天下。




太史公司马迁曾说合纵连横的苏秦和张仪,是“倾危之士”,说他们是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很大危险的人。

更有人说不止苏秦张仪,几乎纵横家都是“倾危之士”。

因为纵横家的捭阖之道、说话之术实在太厉害,甚至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春秋战国乱不乱,全凭纵横说了算”。

但其实,纵横家的祖师爷鬼谷子一直坚持认为: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只有小人才盯着自己的个人得失,对于真正拥有大格局的人来说,他们实施谋略时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利益,也并非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天下百姓的福祉。

所以,以鬼谷子为始,纵横家们的目标向来都是“平世”而非“乱世”。

苏秦合纵抗秦,是为了保住六国百姓,而张仪连横助秦,也是为了一统天下。

正是胸中蕴含了这样的大智慧,他们才能凭借一张铁口直断家国兴亡,凭借满腔谋略搅弄天地风云变换,受兆民崇拜、万世景仰。

相比于道家、儒家等流派,纵横家更像是一颗流星。

在战国时期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后,便迅速消失于众人的视野里。

令人欣慰的是,纵横家流派虽然逐渐衰弱,但它的思想至今还闪耀全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