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玉如书法,几十年博览勤习专研,终于形成了空灵飘逸的独特书风

 xianfengdui111 2020-04-20

吴玉如(1898—1982),名家琭,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生于南京,久居津门。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后入北京大学预科,又转入朝阳大学,因丁先祖忧而辍学。1916年,曾远赴吉林、哈尔滨一带谋生。1921年以后回到北平、天津,曾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校任教,直到天津解放。作为一位学者,吴玉如一生淡泊名利,谨身慎行,主张“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在古文、诗词、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曾多次在国内和日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的推重赞赏。但除了一些散落的书札和几部书法集外,并无著述。出版有《吴玉如书法集》、《迂叟自书诗稿》、《迂叟魏碑千字文》等十余种。

据其子吴小如先生介绍,吴玉如少时学书没有老师指导,从写苏轼和赵孟两家入手,还写过专门应付科举考试的状元小楷之类。后者虽然格调不高,也难以变化,但为他打下较为扎实的笔墨功夫。青年时由苏轼改学米芾,又上溯到李北海。由状元小楷改写二王的《黄庭经》、《乐毅论》、《十三行》。他早年也写过颜体大楷,后来感到写颜容易产生鼓努为力、外强中干的毛病,从而改学北碑和欧、虞。在北碑中非常喜欢《元略墓志》和隋《龙藏寺碑》,其次则是《张黑女墓志》。
通过对《元略墓志》的反复临习,加上学养丰厚,吴玉如看到了二王帖学与魏碑之间消息相通的关系,此后对此反复强调。至于行书,他从李邕的《法华》、《麓山》,米芾的《方圆巷记》等进而上溯《兰亭》、《圣教》,最终定于二王一路。但二王墨迹大抵为唐人摹本,且传世太少,因此他主张要从唐宋元明历朝书家的成就和表现中去参悟寻找究竟有哪些是已经汲二王之精髓、得二王之发乳的东西,然后学二王才不是一句空话,才不致陷入千篇一律的阁帖习气中去。这和他对待二王与魏碑的关系大致相似,说明他不是死学,而是着眼于源流活学参透。经几十年博览勤习专研,终于形成了端丽秀劲、遒健豪放、空灵飘逸的独特书风。

吴玉如虽然以二王帖学为基,但他从工具到气韵都与常见学二王者大不相同。一般人写二王,喜欢用狼毫、半生熟甚至熟纸,且以小字为主。而他坚持用生宣,专门使细管长锋羊毫笔,用墨极淡。由于工具有别,他的用笔方法也有自己的独到处。他认为,下笔用中锋并非笔锋正、笔管直,而是要让笔毫的核心部分和上半截也能着纸用力,这就非把手中的笔全部铺开不可,也就是铺毫。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气质风度似帖,而线条骨力却有篆隶北碑的意味,如其大字《行书对联》即是。在当时他与沈尹默并称帖学派“南沈北吴”,实际上沈尹默更偏重于笔法的传承,论创造性,还是吴玉如更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