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为何算是宋代第一“学霸省”?仙霞古道和“书院之城”的功劳

 海曲上人 2020-04-20

福建为何算是宋代第一“学霸省”?仙霞古道和“书院之城”的功劳

仙霞古道

千年仙霞,古道悠悠。说不尽的人和事,诉不完的诗与词。它是文化的遗留,亦是历史的见证。它从南越深山中迤逦而来,带着无数的人情忧思似星河璀璨。

它是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隔绝中原大地的战火纷争,留一片净土桃源。它是政治经济的东南锁钥,链接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收获财富无数。它是文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尽情的在这条道路上挥洒青春的汗水和梦想的眺望。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如果说成立一所学校的四大基本条件是:充足的经费、合格的师源、优秀的场所、合理的制度。那两宋时期的福建省,就是一所天然的大型书院

仙霞古道起初并不叫仙霞古道,它的原称是江浦驿道。北起浙江江山市,南至福建浦城,史料记载全长120.5公里,汉代时期黄巢起义军沿江浦驿道进入福建,从那时起,江浦驿道就成为了新的军事要塞。仙霞古道四面环山,北面有原始仙霞关,后又在仙霞古道上设立了三重关门,仙霞关作为第一关,史称“仙霞古道雄关”。

李白形容蜀道“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之险峻;那仙霞古道就是“千盘难度鸟,万岭欲藏天”之巍峨。福建省地处南越,远离中原大地,仙霞关更是当时的峡口关隘,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郁达夫在其著作《仙霞记险》中写道:“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试车路的崎岖,要将性命和命运去拼拼,想尝尝生死关头,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仙霞古道不可不走。”

优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易守难攻之势,如仙境桃源与世隔绝。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学子不受外界繁华的诱引,更不会被战火的纷争所波及,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无时无刻不在孕育着儒雅超然的翩跹学子。

福建为何算是宋代第一“学霸省”?仙霞古道和“书院之城”的功劳

宋太祖

2、两宋时期的政治体系

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因自身经验之谈改重“武”为强“文”,确立了“兴文抑武”的国策。为此,北宋前期统治者千方百计从将帅手中削弱兵权,重用文人,兴办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宋代时期文化的兴盛,百花齐放,离不开当权者的政策和支持。

宋代教育制度基本沿袭了唐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个更重要鲜明的特色,“书院”。书院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机构。据统计,当时宋代先后共建书院173所,其中包括著名的岳麓书院、应天书院……

而单就福州一个州市而言就有26所书院,享有“书院之城”的美誉。要再算上整个福建省的书院数量,在两宋时期,更是先后建立高达102所。基本占据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师资力量,名副其实的“书院之省”造就名副其实的“学霸之省”。

福建为何算是宋代第一“学霸省”?仙霞古道和“书院之城”的功劳

岳麓书院

3、战火纷争的南宋

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的北方就一直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少数民族的势力常常南下侵犯边境国土,多数王朝都城都定在中部平原地区,也是作为抵抗侵略的前线阵地。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从文连最基本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从戎,是必要的形势趋向。

特别是两宋时期,北有辽、金,西有西夏。从北宋到南宋,从金兵入户到蒙元灭宋。期间300年纷争不休,战乱不止。中原边境地区几乎一片狼藉,再加上抑武重文,军事力量衰败,金军攻入开封后导致战略大转移,大量人口南迁,同时也造就了江南沿海地区人口聚集。

在这种情况下,远离中原边境的沿海地区却处于一片祥和之中,朗朗书声,人民安居乐业,习文弄墨,好不自在。再加上福建优越的封闭地理位置及人口迁徙,人才定向增长。也给当时的福建多增一抹色彩。

4、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代时期,海洋贸易管制放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闽南地区设立众多市舶司,番坊等对外贸易,泉州港更是发展为“世界的十字路口”。而链接中原大地与海外贸易之间最重要的一条道路就是仙霞古道,因此,仙霞古道还有一个名称就是“东南锁钥”。作为国家对外出口的门户,仙霞古道也从中谋取了巨大的财富。

再加上政治战略大转移及人口迁徙带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带动教育行业的进步。江南苏杭地区自唐宋起就是全国闻名的富饶之地,天下粮仓,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一说。百姓物质得以保障,生活安逸,教育自然就更进一步。直至今日,经济重心依旧位于南方,教育水平也远远超过南方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江南地区不仅富庶,更是富有文化气息的。

福建为何算是宋代第一“学霸省”?仙霞古道和“书院之城”的功劳

泉州港

二、“学霸省”的养成史

1、人才的定向输入

粗略统计,两宋时期共有进士30000名,其中福建一省就有进士7000名,约占全国总数的1/5。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当时排名第二的浙江5000名及排名第三的江西4000名。且福建莆田地区也就是仙霞古道末口就出了1500多位进士,可见当地文化氛围的深厚。

北宋政和八年,朱松被授予政和尉,后调任尤溪,自此携家带口定居福建。这是历史性的转折。朱松在历史上或许无人知晓,但其长子,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因此奠定了福建的文化体系。

朱熹,“闽学”的创始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学风所及对福建乃至整个华夏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学霸现象”而言,朱熹之前,“福建多秀才”已是宋人共识,朱熹之后,福建学霸更是一举进入高光时代。

文人的诗和远方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代代才思横溢的诗人带着飞跃崇山峻岭的渴望踏歌而来,纵情高歌。经由仙霞古道入福建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朱熹、杨万里等等宋代文人都在仙霞古道上留下了数不尽的诗词歌赋。尽管我们如今难以理解历代文人骚客何以对远离中原都城的这条古道如此钟情,但刻画在仙霞古道壁石上数以百计的诗文著作足以诠释当时的人文情怀。

福建为何算是宋代第一“学霸省”?仙霞古道和“书院之城”的功劳

莆田“方氏家族”

2、家族文化和闽学的诞生

福建的文化圈是家族体系,一般都是举家皆学霸,如两宋时期最负盛名的“帝师之乡”螺洲其下的螺江陈氏家族,就是典型的学霸家族,“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至今被誉为“八闽科甲第一家”。

更有福州林浦村的“林氏一家”。“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一个家族几代人薪火相传,祖孙三代五名尚书,同族兄弟八名进士,史册载书“前所未有”。而莆田“方氏家族”出了132个进士,其中28对“父子进士”更是成为文坛佳话。

而这些福建学霸家族都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你能一览宋朝时福建的万卷藏书楼、百座书香院,或许就能从中找到答案。而朱熹创立的“闽学”“理学”更是给当时福建的文化系统注入了鲜活的能量。“闽学”的出现,使宋代的福建成为了一个几乎全民读书的地方,这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福建,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是朱子理学的诞生之地。

3、学霸的诞生

做一个“学霸”到底有多难呢?在宋代时期,殿试是三年一次。每次录取进士300人,平均一年录取100人。当时从乡试、会试、到殿试,全国上下学子将近数十万。也就是所谓的万里挑一。

但在重视教育的福建,传言“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处处有名校,家家皆学霸。史学家钱穆曾说:“前有孔子,后有朱子。此二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朱子一生同孔子一般喜好讲学,他的弟子,以及诸多再传弟子,也都在各地积极鼓励读书风气。虽说朱子所主张的读书目的在于修身而非当“学霸”,但在客观上使得当时福建的读书风气更加浓厚,也因此顺其自然的产生了更多的“学霸”。

福建为何算是宋代第一“学霸省”?仙霞古道和“书院之城”的功劳

朱熹

三、总结

宋代时期,程朱理学,福建作为发源地。从仙霞古道走出去的学子不计其数,分散在当时全国各地,有帝师宰相,亦有各地官员。真正做到了福建学子遍天下。

宋代时期的福建学霸省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其成功是不可复制案例。有天然的地理环境及人文教育因素,亦有当时的政治体制经济实力做辅助。史家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也应该在其后加一句“雄盛于科甲福建”。

参考文献:

1.《朱子大传(上)》

2.《泉州:站在世界的十字路口》

3.《论宋代福建人政治地位的转变》

4.《浙闽通途:仙霞古道》

5.《宋代福建人才地理分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