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不足是人类最高境界

 刘桂宽书馆 2020-04-20

作者:刘桂宽

“知足常乐”出自《老子·俭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过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觉得是快乐的。这是人们通俗的理解。

我觉得老子“故知足之足,常足。”其实是说,知道不断满足的人,永远觉得是快乐的。也就是说,知足常乐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它是与时俱进的,是从不知足到知足到知不足的发展过程。我们产生的满足,紧接而来的又是不满足,这种不满足,并不产生负面情绪,而是奋勇前行,盼望更大的满足。这种知不足的精神,是人类最高境界,也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

从不知足到知足,从知足到知不足,这是人生境界的跨跃。只有真正达到了“知不足”的境界,才能自觉克服“知足”所内含的弊端。由于知道自己的不足,前进的目标自然会更明确,前进的信念也会更坚定。“知不足”与人生第一境界“不知足”相比,不是“明知不可行而行之”式的苦干、蛮干,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式的积极作为。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二者相差无几,但是在精神上,“知不足”自然会更自信。

比如做一件事,做了个马马虎虎,便以知足搪塞。殊不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足,或只能算是消极意义上的知足。积极意义上的知足是知不足,即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

比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在精神上能够知不足,就能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永远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如果总是满足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津津乐道于四大发明和万里长城,就会固不自封,自暴自弃;就会落后,而落后就是要挨打的。倘若总是知足,今天或许还是刀耕火种。

比如,人类的发展史证明,当人们看到天空,最初想到用望远镜遥望天际,进而用宇宙飞船在太空游,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星球对话。当人们看到足下的土地,建立茅棚小屋,进而创造出无数雄伟壮观的建筑。创造了金字塔、万里长城这样的世间伟迹。如果世人都知足了,美国人就不会登上月球,我国有了“东方红”就不会有“神五”、“神六”、“神十”正是由于人类的知不足,才使世界变得如此包罗万象,美丽斑斓。

再如,“天高行健,地厚载物”。古代中国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天为阳,地为阴;天性刚,地性柔。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只有天地永恒的运动,我们人才能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才能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如果天地满足于高大广阔而不运动了,那么世界将会毁灭,人类将会消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比如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能够知不足,就会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超越过去,我们自然应该永不满足。当然,说到对物质生活的态度,还是知足为好,不应该欲望无边、贪得无厌。

在现实生活中,每每谈起知足,人们总以为那是惰性的流露,是放弃追求,不思进取的表现。其实则不然,知足者并非不思进取,放弃追求,而是对自己现状的肯定和满足。因为知足,所以他很快乐,他能以更好的心态去追求未来。而且,不断追求,不断满足,然后在满足中体现快乐。

俗话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消愁,以醉为乐,那酒醒之后呢?又将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中,这毫无乐趣可言。所以,知足与不知足是相对而言,只有不知足才有知足,如果知足离开知不足,就不会常乐。问题的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知道自已什么时侯知足,什么时候不知足,什么时候知不足。既要学会知足,更要善知不足。其实,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知足常乐的人并不多。

老祖宗告诉我们:“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幸福,不要羡慕别人。人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世人若要离烦恼,当念知足福满门,你若不与人攀比,一生清闲安乐命。廉者乐乐,贪者戚戚,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图/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