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伤寒经验——张仲景的道医象数

  平凡的人 2020-04-20

所谓道的象数,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普遍规律,是象数合一的规律,比如二代表阴阳,阴阳既代表数字二,也代表着阴阳两种象义,黑的白的硬的软的冷的热的……

按,道本流末(《清静经》作“降本流末”),医易同源,在经方体现得尤为明显,阴阳五行,脏腑藏像,六经辩证……像祝由、巫医等皆为秘法,难于证悟大道,我的医术主要也是经方,所以想分享关于经方的一些心得,经验,也是对于道学的相对形而下,术的补充。

而从经方来说,伤寒论基本是历代中医必读之书,是中医辨证之圭臬,方药之本源,其既有辨证之严谨法度,更有设方之圆机活法。中医欲求以简驭繁,济世救人,非仲景经方而莫能为之。所以重点分享伤寒论,故名为我的伤寒经验,也是一种道的象数的体现。

本文主要从大方向,也是伤寒论的核心,即六经辨证谈点个人见解,建立一个中医入道体系的初步基石,其余更为具体的,比如扶先天之阳,后天之本,寒温并用,桂枝汤、小柴胡汤等妙用之类的,后续再分享。

《伤寒论》也是典型的以简驭繁,不少中医不明白《伤寒论》的神奇,不懂得六经辨证的真机,不会活用经方,总认为《伤寒论》经方方药简单,就那几味药,似乎不治什么病。孰不知此书所具有的价值,如果明白了,学懂了,会用了,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治病源泉。

阴阳在中医的重要性就不必赘言了,阴阳是中医的基石之一,而伤寒论的基本结构,则是在阴阳病性上进一步充实阴阳辨治理论,创太阳、阳明、少厥阴、少阴、太阴的“三阴三阳”六病(经)辨证法则。在表、里病位概念上,加入 “半在里,半在外”的理,这也就是现在被广大医家认可的“半表半里”概念。就像易经的二进制发散机理,“兼三才而两之,六画而成卦”。这是一个基本的结构,从中就能看出,它也是很明显具备易经以简驭繁的特性的。

张仲景的这个分类方法是独具慧眼的,他认为尽管外感病的具体临床症状错综复杂,但其证候及其演变是有迹可循的,是有内在本质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一种阴阳的动态转化,由阳转阴、由实转虚、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气血津液生化运转、升降出入的过程,存在着三阴三阳气化机转的规律。

另外,在临床实践中,一方面比如不同的人体,由于各自的体质等不同,受到寒邪侵袭的时候,会发生不同的反应,或患太阳病,或患阳明病,或患少阳病,或患太阴病,或患少阴病,或患厥阴病等。又比如不同的外邪如风、寒、热、湿等侵袭人体,人体会发生既反映各自特有的外邪性质特点,又有共性反应,如风、寒、热等都能引发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

他就根据伤寒见症时间长短,具体症状寒热,反应程度,创造性地把伤寒分为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六个临床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以及一些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混合病。

《伤寒论》就是这样从外至内, 一步步地将疾病的演变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剖析,最终提炼出最简明扼要的道理,最实用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完整的三阴三阳体系,这个三阴三阳体系,至今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其实这个分类方法,和《黄帝内经》有较深的渊源(《黄帝内经》里面也有三阴三阳的分类),不过具体此处略过不提,这都是它具备一定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脚注。

在这个三阴三阳体系里面,三阳病重在祛邪,三阴病重在扶正,整部《伤寒论》始终贯串着扶正气和存阴液的基本精神,达到邪去而正安的目的。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辨证层次明晰,思路透彻,实际上涵盖了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全部思想,气血(精)津策辨证、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等各类辨证方法,是六个辨治(病、证、脉)层次和体系的集合。

这个简明扼要的六经辨证体系,有利于医师在各种复杂的症状中精准地抓住疾病的本质,是一个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疾病共同症候规律的法则,便于以简驭繁,展开论治,最能体现出中医的精髓思想——辨证施治的精神。

经方治病,只要真正领会了这个阴阳辩证体系的实质,一切病症以三阴三阳为纲,什么症对应什么方,什么药,对于经方应用不失根本大法,而又灵活圆通应用,执六经之牛耳即而可治百病。

比如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对于邪入半表半里属少阳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屡试屡效。

一男性患者,六十五岁,身体瘦弱,身高160㎝,体重54㎏,无烟酒嗜好,身有不适三天就诊,症见头痛,头晕,发热38.7℃,咽喉肿痛,咳嗽,心烦欲呕,口苦口干,食欲不振,无腹泻,无喘息,血压90/60mmHg,按病毒性感冒诊治,给予解热,抗炎,抗病毒,输液治疗三天,病情有所缓解,但病者仍感头痛头晕,体温37.8℃,心烦欲呕,口苦口干,不思饮食,停用西药,改服中药。

按经方来看证属半表半里,小柴胡汤即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方药:柴胡15克,党参15克,法夏10克,黄芩15克,桂枝10,生姜10克,大枣10克,甘草10克,连服三付,诸症大有好转,汗出热退37℃,继服原方四付而愈,病者甚欢,其后末再复发。

又如,一中年男子,五十三岁,冬季发病,自诉感冒就诊,症见:鼻塞,恶风寒怕冷,发热38℃,头痛,痛连项背,心烦欲呕,无咳嗽,无咽喉肿痛,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压100/70mmHg,辩证分析证属伤寒太阳中风表虚证,宜桂枝汤主之: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川芎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甘草10克,连服三付复诊,诸症好转,继服四付,痊愈也,未再复发。此病证属太阳中风表虚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基本上在我的从医经历中,经方是有着很简要、实用的疗效的,而且并不是慢郎中,中医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对于急性病一样是有对应方药的,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不伤正为第一,不论急性,慢性病证(症),皆可收到显著疗效。特别是一些病情较重且迁延难愈的病人,靠西医只能控制住危重症进程,并不能真正痊愈,甚至留下很多后遗症,如有些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仍然心慌、乏力、水肿及动辄喘甚等症状;慢阻肺和肺心病患者, 一发病便咳痰、心慌、喘憋较甚,西医往往只能控制住急性进程,而一旦停药,病情又会反复。而用六经辨证施治,则往往有着很神奇的效果,只要抓住了六经本质,不管病症如何复杂,总有对应的药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希望经方能广济群生,花最少的钱,起到最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