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果图

 llstsg 2020-04-20

旦实验完成,孩子就会在自己的因果图上画上这个因果联系,然后他就不会再做重复的实验了。这也能解释很多父母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很多玩具孩子突然就不爱玩了?因为用这个玩具能做的实验他已经做完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会愿意做更复杂的实验,建立更复杂的因果联系。1岁半的孩子不仅会观察行动的直接结果,还会关注“后期”更进一步的结果。如果给他一堆积木,他就会尝试各种不同的组合、布局、角度,看看用哪些积木可以搭建起稳固的高塔,哪些积木搭在一起会导致同样让他满意的崩塌。

除了统计和实验,孩子还有另一种更高效地学习因果联系的方法,就是模仿。这就像科学家会从别人的实验中获取需要的信息,科学家固有的假设是:他人干预和自己干预效果是一样的,这是模仿可行的前提——如果我们能假定别人的行动与我们类似,那么,我们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极大地拓展自己的个人经验。婴儿天生就知道这个预设。很小的婴儿看到他人的动作后,他们就会再现这个动作。在《孩子如何学习》这本书的解读里,我讲了刚出生的婴儿就会模仿大人的表情,感兴趣的话,也推荐你听听那本书。

作者告诉我们,从他人的行动中学习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根本机制。成人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在给孩子做示范。在危地马拉一个生活状态比较原始的村庄里,很小的孩子就能熟练使用复杂而且危险的工具,因为这个村落的广场,既是成人的工作场所,也是育儿中心。成人使用这些工具的时候,孩子一直就在旁边看着,自然而然就学会了。

这个例子还可以告诉我们模仿学习一个更深层的意义。在这样的广场里,如果有人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因果,比如说,锤子不仅能钉钉子,还能开坚果,这个新的因果很快就能在整个社群中传播,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个新因果下一代很小的时候就能掌握,它就会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

每一种文化都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知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他们的伟大发现和伟大创造,比如牛顿发现了物体会降落是因为引力,卡夫卡发现了人的痛苦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异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