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二虎:岁月回眸——八十年代的国营饭店

 作家荟 2020-11-03

砚台:谁等春如故

文/陈二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中年之后,人都会产生一种怀旧情结,追忆那逝去的青春与过往,许多东西刻在灵魂深处,一生都在,不经意间,会渗出遥遥的陈香。

当你留连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酒楼饭店、特色小吃,真羡慕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年轻人与孩子们幸福呀,那种岁月的艰辛,生活的困苦逐行逐远,感叹生活质量的提高,去饭店已经是家常便饭,亲友小聚都会找一个有特色的所在,品味美食。

这不由让人想起八十年代,那时整个神州大地的饭店大部分都是国营的,也就是所有制性质属于国家或集体,笔者所在的小镇,国营饭店都隶属于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在老街的新华饭店、大众饭店、民族饭店、乌丹饭店以及旅店、浴池、照相部,加上一个肉联厂,整个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机构占据了半条街,十分风光的。

笔者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饮食服务公司肉联厂(冷库)当保管,那可以说十分牛的一份工作,很令人羡慕,八十年代后期,邮电局安排待业青年,与饮食服务公司合开了一家饭店带旅店,我又调到这里当会计。说句实在的,我干这两份工作之前,真的不知什么是保管,什么是会计,还好的是那时年少,学东西快,随干随学,而且业余还爱好点文学。

国营饭店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到饭店吃饭不仅要花钱,主食还要粮票(粮票在八十年代前那是很重要的,九十年代才退出历史舞台。)。

几乎饭店的菜谱大同小异,远没有今天丰盛,当时的肉类、粮油、鸡蛋等都是限量供应的,人们称去饭店美其曰“下馆子”,能够下一次馆子那是一份很有面子值得吹两天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可舍不得下次馆子,只有逢年过节或有“重大”事情才会请别人“下馆子”沾点光。

我那时工资七八十块,便宜的菜麻辣豆腐三毛九一盘,高档的红烧鱼两块八一盘,很大一条,套菜一桌二十五元(这都是供办喜事的,当时随个份五元),请究四凉四热四过油四大菜,档次不低于如今八九百一桌的。

能够在国营饭店里上班,也是十分体面的,厨师,我们叫上灶的,都是有证的,公司有两个二级厨师以及几个三级厨师,面案也有面点师,是要考的。

服务员都是很牛气的,自然服务态度也不是十分好,这服务员一般都是大姑娘,少有小媳妇,那宛如公主似的,令人羡慕。

与现在不同的是,那时是先交钱开票,凭票就餐,也就不存在饭后被黑。

可以说那时的国营饭店食品安全是绝对过关,饭菜质量有保障,掺假,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等坑害顾客的事几乎没有,熟人也许还会得到点照顾。

小镇个体饭店是从八十年代末兴起的,到了九十年代,国营饭店走向衰落,逐渐消失了,后来连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也取消了,职工全员下岗,若大一个饮食服务公司仿佛一夜间倒闭了,我也成了“幸运者”失了饭碗。

如今常常见到原单位的老人,很多已经退休,自谋职业的这些年,仅有个别的普通下岗者过的比较好,大部分都是艰难地维持生活,对于那个时代的国营饮食上班又下岗的人,心间都有种抹不去的痛,也许,活着,就是生命的坚强,莫问贫富,甘苦自知。

从室内走出来,冬天的阳光,还是很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