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员更幸福?关于党员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heshingshih 2020-04-20

让每一个人自由地理解政治

让世界各地的学人成果互联互通

让政治学人的核心关切得到传播

让每位闪烁的政治学人共享这片充满思考和情怀的天空

政治学人始终在路上



本期国际化部为大家带来了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的编译文章'Identity premiu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编译属国际化部译者志愿提供,如有不妥欢迎指正;如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建议,欢迎到后台留言;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术公益是一条很长的路,我们诚邀您同行,欢迎留言您希望编译的政治学期刊,感谢您的支持。




作者简介


鲁元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务学院副教授,收入分配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幸福经济学;

包坤,英国诺丁汉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诺丁汉大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国家公派奖学金获得者。研究兴趣:应用微观经济学,经济社会学;

庄梅茜,复旦大学政治学系讲师。研究兴趣:中国政治,公民政治行为与态度,政治参与。


主观幸福感的“身份溢价”:

基于党员的实证研究

'Identity premiu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the Communist Party membership in China



一、理论背景

近十年来,学者们对“身份认同给主观幸福感带来的影响”这一议题的研究兴趣逐渐高涨,但有关“政党身份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探讨却还未得到充分展开。现有对党员身份的研究主要从其经济回报(比如自身收入、子女收入或者子女就业机会)等方面展开,而对“党员身份是否以及如何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仍缺乏相关研究。由于党员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身份,根据身份认同经济学理论(Identity economics theory)、社会比较和参照群体理论(Social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group theory),本文假设中共党员的身份认同可以提高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特别是在参照群体中只有少数人是党员的情况下它会带来更高水平的幸福感。


二、研究设计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的数据,获得28个省份(不包括西藏、青海、宁夏、港澳台地区)10568个有效样本量,其中中共党员有1344名,占总样本量的12.71%;并基于各个省委组织部的网站、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新闻报道等官方调查,收集了2012年各省中共党员的人口统计数据。

本文的自变量为是否是中共党员,因变量为居民主观幸福感,控制了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工作单位、户口类型、健康状况、社会阶层、家庭规模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变量后,采用OLS回归来考察党员身份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时,控制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本带来的影响,考察不同的社会范畴或人口群组中由党员身份带来的幸福效应。


三、实证结果

本文发现,中共党员作为一种享有声誉的社会身份,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纯粹的积极影响。这种由党员身份带来的幸福效应,本文将其称之为身份溢价(Identity premium)。

在实证阶段中,基线回归结果证明了党员身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异质性分析表明,身份溢价在党员比重较低的群体(比如农村、少数民族、女性党员、民营企业等),低收入、低教育水平的群体以及党员比重低的省份地区呈现出更明显的幸福效应。其原因在于,党员稀缺的群体越能凸显出党员的身份价值,党员身份的相对价值所带来的自我尊重感越强,对其幸福感的影响也就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研究中控制了身为党员而伴随的经济利益影响因素,这种积极效应仍然非常显著。考虑到党员身份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进一步采用工具变量(IV)、倾向值得分匹配(PSM)、广义最小二乘法(GLS)等方法进行评估,发现研究结果保持高度的稳健性。

同时本文发现,随着一个社会范畴内党员占比的增大,党员的主观幸福感则越低,这表明机会的均等化会减少党员身份带来的主观幸福感。而研究初始发现的党员分布不平均现象也并未对其身份溢价产生影响,这意味着人们只对群体内而非不同群体间的不平等敏感。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政策的落实,加入共产党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么未来党员身份带来的身份溢价将会更明显。

编  译:周佳银、满彩霞

校  对:周佳银、满彩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