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兰读论语·雍也》——6.11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导读】 此则是孔子对子夏显露的性格趣好作出的警戒。“君子儒”“小人儒”是《论语》“文、质”之辩的延续,它是“文、质”的另一个名相。君子博学多识,无所不知,目的只是明道,小人则只会拘泥于才名。 【雅兰读经】 是该说说“儒”了 儒,人之需也。 “儒”的含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衍化的。 《周礼 ·天官 ·太宰》 :“以道得民者”为儒。 在《说文》中, “术士”谓之儒。 西汉扬雄之《法言 》,则把儒定义为“通天地之人曰儒”。 在《后汉书 ·杜林传》和 《论衡 ·超奇》中则是“博洽多闻,为通儒”“能说一经者为儒生”了。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儒”在先秦,指的是那些具六艺之能以服务于时代的学者。 “以道得民者”体现了原始儒者“通天地”之能。而“术士”之称谓,则又提示我们,儒在先秦属于一个行业。后来逐渐衍化为学派之称。孔门称儒家,孔子于是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术士”“通天地”之称谓,则暗示原始儒者“君子不器”“下学而上达”之全能。并不是后世人眼里的只会读书、教书的书袋子、书虫子,而是文能安邦,武能救国,上马杀贼,下马赋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御龙伏虎之通才。 《列子·周穆王》记载了一个故事,可以让我们一窥当时儒者之侧影。 故事说,春秋时宋国阳里这地方,有个叫华子的,中年得了一种易忘的病,也就是现在中医所说的“健忘症”。这人病到什么程度呢,“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涂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他病成这样,家里人都受不了。于是“谒史而卜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也就是说,家人不惜财力物力人力,请来了“ 史 ”“巫 ”“医”三个行业的人才,各显神通,来治他的病,都没有办法,没有治好。这家玩的事看来很大,搞得当时的“全世界”都知道了(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此,君子儒也。 《周礼 ·天官 ·太宰》 “以道得民者”为儒,那么,以非道得民皆非儒。自道术将为天下裂, 于是始有君子之儒 ,小人之儒 。 《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学问之目的本于成就自己完美之品性,此为务本之君子儒也;“为人者”,矜浮世虚名之利,此,趋末务外之小人儒也。 子夏之学虽也是为己,但因其性格趋向,止于文学, 其为人止于洒扫应对进退。文学和洒扫应对进退本身就属于《论语》“文”之概念范畴。故,孔子警戒子夏说,:当你在文化修为上力求无所不知的时候,要知道做一个聪明而高尚的人才是最终目标,不要忘了明道,不要成为一个仅仅满足于文化修为方面的的无所不知,从而陷入空谈的人。 自孔子“君子儒,小人儒”之后,荀子又有“俗儒、雅儒、大儒”之分,后来的扬雄又补充以“真儒”。“真儒”以性言, “大儒”以业言, “雅儒”似君子, “俗儒”似小人。 在后面的《论语·宪问》中,孔子还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之论。基于下学而上达者,君子儒;拘泥于下达者,小人儒。 婴孩说论语,喜欢各种剧透,不然就感觉意犹未尽。此为自古经师六耳不传之心法。 为了更好的理解何为孔门之“君子儒,小人儒”,文后附《列子》故事两则,供志于君子儒之读者君参习。 今天,剧透到此! 【参考译文】 孔子对一位弟子,子夏说:“当你在文化修为上力求无所不知的时候,要知道做一个聪明而高尚的人才是你的最终目标,不要忘了明道,不要成为一个仅仅满足于文化修为方面的的无所不知,从而陷入空谈的人。” 【附录】 A: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咸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列子·说符》 B: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于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列子·说符》 计2096字 传承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尽在雅兰在世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