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字

 黄毅弘 2015-05-20

的本字。,甲骨文大,成人水,液体),表示一个人身体四周都是水,即体虚盗汗。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形“大”写成,像一个人胸腹肩背发汗的样子。繁体金文误将独体的人形拆写成上下两段,并误将人形上段的与表示汗水的四点合写成“雨”,误将人形下段的写成“天”。篆文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的“天”写成“而”(胡须,借代老人),强调人上年纪与身体虚弱的关系。当“”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代替,表示身体孱弱、性格软弱温和的学子。造字本义:名词,古代身体孱弱、性格柔弱温和的学子,他们往往缺乏阳刚之气,不胜体力劳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需”写成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代替古籍常“侏儒”并用,词义偏指“侏”:“”表示病理性原因骨架未经发育而身材矮小的喜剧演员;“”表示缺乏阳刚之气、不胜体力劳动的柔弱学子(后引申为追求礼义仁政,反对武力战争的战国思想流派)。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儒,柔也。術士之偁。从人,需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儒,柔弱。也是对术士的称呼。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需”作声旁。

”的字义引申

我评引申线索: 

    

网友总评: 5分

 


形声字。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在甲骨文中,“儒”写作“需”。“需”字,上面是“雨”,字形为人在雨中。“儒”字本义有二:一是沐浴斋戒。沐浴是古时祭祀、司礼前的准备,沐浴、斋戒表示对上天、先祖的虔诚和尊敬;二是祭祀求雨。两种意思都与祭祀有关。“需”加上“人”字成为“儒”,可见“儒”是从事祭祀的人,是被视为能与神灵沟通的人。《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古人相信术士、巫师可以感知天神,故主持祭祀一职通常由这类人来担任,这就是“儒”最早的涵义。《说文》——儒,术士之称。本义:为术士,即从事巫术
和占卜的人。春秋后期,“儒”开始从祝、宗、卜、史中分化出来。由于儒者熟悉诗书礼乐,所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皆愿意、师从儒者,学习知识。后来,“儒”又专指儒家、儒学。“需”又为需要、需求。“人”“需”为“儒

”是说“孺”为人所必需。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彗和中庸之道等,是做人之比需。儒家思想因此成为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思想,至今仍有生命力。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scholar server]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儒】(rú)

  “儒”,形声字,从人,需声。

  在甲骨文中,“儒”写作“需”。“需”字,上面是“雨”,字形为人在雨中。“儒”字本义有二:一是沐浴斋戒。沐浴是古时祭祀、司礼前的准备,沐浴斋戒表示对上天、先祖的虔诚和尊敬;二是祭祀求雨。两种意思都与祭祀有关。“需”加上“人”字成为“儒”,可见“儒”是从事祭祀的人,是被视为能与神灵沟通的人。《法言·君子》认为:“通天地之人曰儒。”古人相信术士、巫师可以感知天神,故主持祭祀一职通常由这类人来担任,这就是“儒”最早的涵义。《说文·人部》:“儒,术士之称。”本义为术士,即从事巫术和占卜的人。

  春秋后期,“儒”开始从祝、宗、卜、史中分化出来。由于儒者熟悉诗书礼乐,所以专门从事教育活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皆愿师从儒者,学习知识。后来,“儒”又专指儒家、儒学。“需”又为需要、需求。“人”“需”为“儒”,是说“儒”为人所必需。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慧和中庸之道等,都是人类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之必需,是人人需要的。儒家思想因此成为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思想,至今不衰。

  “儒学”真正自成体系、成为一门学问,始自儒家圣人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他自37岁至51岁期间在鲁国主持祭祀,因长期担任儒官,所以后人将孔子的学说称为“儒学”。最早把孔子的学派称为“儒”的人是墨子。墨子最初学习儒家思想,后来自立门户,创墨家学派。他在《墨子·非儒下》中描述:“儒子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是说儒者讲究亲疏尊卑。道家庄子也把孔子及其门徒称之为“儒者”。他说“儒以诗书礼法家”,又说“儒者为辞”。意思是儒者多好礼节、喜诗文。由于读书人多学孔孟之道以及其所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故“儒”被视为知识和学问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者,大也,“鸿儒”是指学问非常高深的人。又如“儒雅”指人的风度温文尔雅;“儒将”是有文人风度的将帅;“儒商”指有文化修养的商人。

  孔子创立的儒学得到了孟子和荀子的继承与发扬,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鼻祖,他的言论被弟子辑录成《论语》,与稍晚一些的《孟子》、《大学》、《中庸》等著作共同构成了儒家经典的基石。春秋末期,周王朝走向没落,诸侯纷争,孔子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对于后人而言,这恰恰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道学、儒学、法学等学说在那时纷纷兴起。当时社会的思想既活跃又纷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钳制思想,“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到严重的打击。直到汉代,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才真正把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来推行,使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国学,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上千年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思想,因其力求维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平衡,以达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妇和顺、兄弟和睦、长幼有序等社会理想,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信赖和推崇。

  儒者行事效法天,亦以天下太平为终身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两千多年来儒者坚定不移的追求目标。

  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张载“民胞物与”的理念;谭嗣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泣血壮举……,都是后人效法的楷模。

  儒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论语·雍也》:“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告诫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子夏:为“儒”当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小人之儒无所为也。故《三国演义》中,孔明在东吴舌战群儒时说:“君子之儒者,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者,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君子之儒”通常是胸怀国家,德及众民,而“小人之儒”通常是读诗赋文,胸中全无恩泽万民之策。为“君子之儒”更当具备“内圣外王”之品性: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至于修身,属内圣;由修身推而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所以,为儒者当为大儒、鸿儒、君子之儒,这是历代文人的价值追求。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以“仁”与“礼”为核心,构成了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体系。儒学不仅对中国,甚至对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将其继承并发扬下去。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重新认识和发掘儒家仁爱伦理,对于当今世界范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无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儒”,儒家是人人都需要的,是人就需要儒家的思想,孔子提出的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道家的“道”,两点加一横是阴阳,两点是阴,一横是阳,阴阳下面是自己的自,阴阳有自己的运行法则,这就是道。如果整个字拆开,上面就是个首,下面就是个走。首先你要多思考,心思考再行动。“释”,佛。记得季羡林先生在世的时候专门跟我谈过这个“佛”字,是人但不是人。首先是人才能成佛,所以说佛在人心,佛就是人心。道家是仙,山上的人,不食人间烟火了。所以,人就是先脱俗成仙,最后成佛,也就不是人了。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

◆李兴濂

①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群真正称得上文人的人。不管是在乱世还是盛世,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身处茅庐,他们以血泪蘸笔,嶙峋傲骨,直书亘古不移的人文理想,构成了一幅激荡壮美的长卷。在当代,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也与古代文人一脉相承。

②民国初年,梁漱溟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报考北京大学,不意未取。他回家发愤说:“我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当教授!”1918年,蔡元培真的电请他去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谁人不佩服他的自信!

③抗战中,梁漱溟在重庆办学,有反“政府”之论,沈醉带特务闯进学校去查办他。梁漱溟则正气凛然,针锋相对:“我这是小骂,对你们,对抗日有好处,如果你们仍不改悔,我今后还要大骂。”浩然之气令特务也怕三分!

④1970年,全国政协机关对新《宪法草案》学习讨论,梁漱溟最后一个发言,他讲了“两句话”:“一是,据我所知现代宪法最早产生于欧洲,其最初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限制王权。换句话说,宪法的产生就是为了限制个人太大的权力。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实在不妥……在此我声明一点,我不赞成把个人的名字,包括把接班人的名字写进宪法……二是,我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与今天的'宪草’对照,发觉条文少了许多。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少了却让我等不甚了了。比如没有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设国家主席是一回事,选谁当国家主席合适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宪草’偏偏没有设国家主席这一条,如此'草宪’,实为置国统、政体于不顾!”此论令四座咋舌,寂静肃然,空气凝滞!

⑤梁漱溟还作诗讽刺某位“文化名人”:“淡抹浓妆务入时,两朝恩遇鬓垂丝。曾经招对趋前席,又见讴歌和口词。好古既能剽甲骨,厚今何苦注毛诗。民间疾苦分明在,辜负先生笔一枝。”

⑥身处乱世逆境,却始终以天下道义为己任,以良知为己任,刚直不阿,铮铮铁骨,足以震烁于今!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⑦梁漱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谁能说他不是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一位伟丈夫?

20.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21.请按照下列句式把梁漱溟先生在1970年《宪法草案》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归纳为两句简单的话(每句不超过10个字)。(2分)

一是反对

二是主张

22.请分别解释第④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宪草”: “草宪”:

23.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

24.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

阅读<<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答案:

20.(2分)主要体现在他的自信,他的无畏,他的真诚,他的傲骨。

21.(2分)一是反对在《宪法》中写上个人的名字;二是主张在《宪法》中设国家主席。

22.(2分)“宪草”:宪法的草案;“草宪”:草率的宪法。

23.(2分)阿谀奉承 趋炎附势 溜须拍马。

24.(3分)中国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政治灰暗,人性扭曲。很多知识分子三缄其口,明哲保身,有的甚至丧失人格,卖身求荣,而梁漱溟先生的真诚无畏确实起到了震烁于今的作用。失去他,是时代的不幸,有了他,是时代的荣幸。



本诗名为《刺郭》,有传闻为梁漱溟所作,后曾遭到否认。
本诗是说郭沫若趋炎附势,先是国民党,后是共产党。说他研究甲骨,又注释毛泽东诗词。民间的百姓疾苦那么多,可是郭沫若不去说,却做这些政治投机,真是辜负了大好的文笔。
郭沫若,早期曾被鲁迅讥讽为流氓才子。后来在我辈人成长时代,堪称文坛泰斗。长期以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的身分,从事政治活动。像他这等文化巨匠,无奈也沦为了奴才学者和马屁文人,放弃了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如此看来,我辈人等纵有惊天的思想和铁铸的人格,也只不过是一粒健康的卫生物而已。从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梁对郭的文采还是很佩服的,就是不替黎民百姓说话罢了。
此诗在文革中已经流传开来,其真实作者无从查考,但人们一直传说是梁漱溟先生所作。梁老在世的时候曾予以否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首诗是不是梁漱溟先生所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表达出了民众的心声,发泄出了民众的情绪。
在上个世纪,和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样,梁漱溟先生敢说话,孤胆傲世,是一位国共两党都不太喜欢的人物。三十到四十年代,毛泽东已经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老区农民运动中“打土豪,分田地”已经是一种热潮,但梁漱溟、晏阳初等却热衷于乡村建设运动。1936年上半年,朱其华在上海出版《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代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痛批梁、晏的乡村建设运动为“改良主义”,说“乡建”既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也难以达到驱逐倭寇的目标。
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梁、晏的认识变得中和了一些。特别是通过许多风浪的考验以后,一些不偏不倚的知识分子开始受到人们的好评。正如李兴濂之介绍,梁漱溟所做评论郭沫若的诗,是相当够意思的。
我们不知道梁漱溟是什么时候做的这首诗,也不知道当年郭沫若在世时是否见到这首诗?但我们清楚的是,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郭沫若虽然在南征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他一直是一个待价而沽的角色,说好听一点叫做择善而从。遗憾的是蒋介石给他的位子小了点,只有到了共产党建国以后,郭沫若才扬眉吐气,和茅盾(曾被追认为1921年的共产党员)、巴金(无须另外提名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等,成为中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