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什么叫“儒家”?出处是啥? (摘录几位网友的讨论供大家参考)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儒,或者说以儒为职业的人,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说文》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儒最早就是需,即濡,指沐浴斋戒之人,其中特指从事治丧相礼一类工作的人员,且具有柔弱的作风。 至孔子时,儒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孔子将儒加入道德的成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和价值理想的儒,而不仅仅是懂得传统礼仪和诵说诗书的知识人。孔子有“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说法。在《礼记·儒行》中,孔子更详细地论述了儒者的人格形态、道德特质:“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在这个意义上,儒家被称为儒家,并且孔子成为当之无愧的儒家创始人。这种观念通过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人的著作不断被强化,如《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汉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写作《论六家要旨》,概述了儒家一派的思想特点:“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后来,《汉书·艺文志》又追述了儒家学派产生社会根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不过这个说法也受到不少质疑,儒家和司徒之官是否有联系,至今无从证实。但《艺文志》对儒家思想的概括却是非常精准的。 `儒家`的`儒`字,是人之所需即指`性`,所以读音为`鱼`(双鱼为女阴之象),所以《周易.经文》之需卦基本是讲性的话题,当然儒家最大的功劳是将周王室最大的秘密用特殊方法窍妙地隐藏在《周易.经文》里,《史记》有云:儒以乱文而侠犯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