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尾昂述 2023-10-29 发布于广东

​人格上,不轻易,怀疑别人

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

-

讲论中西文化

开创“新儒学”

致力乡村建设

开展改造农村

发起民主同盟

力促国共

联合抗敌

和平建国

-

为民请命,犯颜进谏

向毛主席讨要“雅量”

-

面对批斗

不改初衷:

三军可夺帅

匹夫叵夺志

-

两个问题:

一是人生问题,活着为什么

二是中国问题,中国何处去

 -

梁漱溟,狷介狂放,傲骨担当

-

人格上,不轻易,怀疑别人

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

--

01

1988年

春末夏初

梁漱溟的生命

渐渐走向终点

-

对中国文化

未来的期望

就是顺应世界潮流

这是他的文化遗言

-

大哉乎死

君子息焉

--

百年沧桑,救国救民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横批:中国脊梁

-

行云流水

不足挂齿

-

02

“这个世界会好吗”

-

儿子回答道:

“我相信世界

是一天一天

往好里去的”

-

“能好就好”

--

《敬告世人书》:

-

全国人不知

信义为何物

-

并无一丝一毫

拥护公理之心

人既不成为人

国焉能成为国

-

欲使国成为,稳固之国

先使人成为,良好之人

-

鄙人明知

大势难救

捐此区区

-

以聊为国性一线之存也

-

这真正的儒者所求的

不仅仅的个人的心安

而是社会良知的觉醒

-

一己性命

拼死保全

风云乱世

的一缕

世道人心

--

当时梁漱溟已是

北京大学哲学系

最为年轻的教师

-

他从求佛

避世心态

跳脱出来

-

下定决心

入世解救

世道人心

-

民族血脉

新旧交替

-

惊遽时刻

总要有人来表现

父亲选择了表现

惊遽的时刻过后

总要有人去承担

儿子选择了承担

--

梁漱溟:

-

我的是非曲直

当由后人评说

-

为人处世,平生力行: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

中国现代

思想史上

他被称为

“中国最后

一位儒家”

--

03

民国初年

梁漱溟

有好几次

报考北大

却都始终

名落孙山

他一生的

最高学历

就是直隶

公立法政

专门学校

毕业

-

不久以后,1917年

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

读到了在《东方杂志》

连载的《究元决疑论》

遂邀请梁漱溟去中国的

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任教

-

没想到,这一个只有

专科学历的24岁青年

竟然在到校的第一天

对蔡元培校长说:

-

我不到大学则已

要到大学做学术方面的事

就不能随便作个教师便了

-

一定要对儒、释两家的学术

至少负一个讲明讲白的责任

-

问蔡先生:

对于孔子

持么态度

-

蔡元培略一沉吟说:

我们也不反对孔子

-

梁漱溟正色说:

我不仅不反对

我这次来北大

-

唯一的意志和愿望

就是为孔子和释迦

说个明白

出一口气

-

当时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年轻的梁漱溟与新文化的旗手

陈独秀、胡适之等等朝夕相处

无时无刻不感到

巨大的心理压力

-

却从不肯

盲从所谓

“时代潮流”

他说:

-

天下人

都会找

对的路

-

只怕不求

求之则得

不对也好

总会对的

-

1920年秋天

梁漱溟开始在北大演讲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提出人类文明

三种文化类型:

印度文化、

中国文化、

西洋文化

-

中国、印度

都过分早熟

-

西洋大有成就

将完成第一期文化

-

然而一旦,时移世易

人类必将由西洋态度

转变而为,中国态度

-

“世界未来文化即

中国文化的复兴”

-

尽管还不到30岁

梁漱溟就开始以天下为己任

他说: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

有一次

他在北京

街头闲走

看见一个

拉人力车的

白发老翁

脚步蹒跚

-

而坐车的男子却拼命催促

脚下打滑摔倒,鲜血满襟

-

梁漱溟当街,便流出泪来

从此便终身,不坐人力车

-

几年以后

两个儿子相继出生

梁漱溟给他们取名

“培宽”“培恕”

-

宽恕之道

正即是儒家的

最高人格追求

--

04

北大待了

七年之后

-

梁漱溟

一方面因为,不满北大

只重知识的,西式教育

-

另一方面不想当个

闭门做学问的圣人

-

于是,1924年

辞掉了北大教职

-

先后

在河南、山东等地

进行乡村建设实验

-

在他看来

乡村建设

-

才是

中国民族

自救运动

最后一个

新的方向

-

那几年

他长期在

山东邹平

农村生活

-

只有过年才回家住几天

过年期间,也绝不看戏

-

他说自己体会了

农村的种种苦楚

-

看一场戏

就要花去

几大块钱

-

实在罪恶

-

梁漱溟

特别佩服对于

同样身体力行

-

进行乡村建设的

先驱陶行知先生

-

直到晚年

念念不忘:

-

陶行知人太好了

他本来是留美的

-

中国从前

都叫留洋学生

都是西装革履

-

而现在都脱了

穿中国农民的

衣裳,穿草鞋

创办晓庄师范

-

南京城外空地上

他领着一班学生

自己盖房子

-

了不起,那个人

太好了,太好了

-

我在留洋学生当中

没有看见那样的人

-

终其一生

梁漱溟嘱咐

二儿子培恕:

不要忘了自己是

陶先生的学生

-

山东乡下的他

仿照宋明讲学

的模式

-

朝会:

-

每日清晨

召集众人

或是默坐

或是清谈

-

感悟人生

反省自我

-

这样的集会称为“朝会”

梁漱溟在朝会上的发言

后被弟子们辑为《朝话》

梁漱溟总对学生们说:

-

人生的时间线上

须臾不可放松的

即如何对付自己

-

如果

对于自己

没有办法

-

对于一切事情

也就没有办法

-

抗战爆发

-

梁漱溟

只能中道

放弃乡村

建设事业

前往后方

-

在桂林七星岩

学者袁鸿寿请他吃素席

日寇飞机突然盘旋而至

-

袁鸿寿,大惊失色

-

梁漱溟

镇定自若

聊天如常

-

1941年

珍珠港事件爆发

日军进攻香港

避难到香港的

文化人士

乘船撤离

-

天上有飞机轰炸

水上有水雷骚扰

-

满一船的

文人学者

惴惴不安

夜不安眠

-

梁漱溟

鼾声如雷

睡得很香

-

有人问:先生不害怕吗

-

他说:

我死不了

-

我如果死了

中国怎么办

-

我不能死的

如果我死了

-

天地将为之变色

历史将为之改辙

-

对于生死

梁漱溟

稳若泰山

任其自然

-

乐知天命

仁者不忧

-

即恂恂儒者

的精神本色

05

梁漱溟曾

表述自己:

“只有志业

没有职业”

-

他说自己

“不是学者”

在他心目中

“为社会奔走

做社会运动”

是一生当中

最重要的事

-

晚年

他对前来采访的

美国学者艾恺说:

-

我的生活,做过记者了

教过书了,做过教员了

但实际上比较重要的是:

做社会运动,参与政治

-

跟毛主席、

跟蒋介石

两个大党

都有关系

-

马歇尔

还在中国的时候

我跟他接触很多

-

他是极力想给两党

找出一个妥协和平

-

我也是搞这个东西

故我实在搞了不少

政治活动、社会活动

-

搞乡村建设

是社会活动

-

社会活动、

政治活动

恐怕是占了我

一生很大部分

-

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

就是为国内的党派的

团结抗日

-

我去了游击区一次

看见了两党的军队

我就很怕引起内战

-

引起内战就妨碍抗日

抗日期间不可有内战

-

所以我就先搞

“统一建国同志会”

后来搞“民主同盟”

-

旁人误以为我是想

搞一个自己的党派

其实不对

-

我并不认为中国

需要两大党之外

还要第三个党派

我没有这个意思

-

民主同盟不是第三个党派

-

是想推动

两个大党

团结抗敌

合作建国

-

能够团结抗敌就好了

能够合作建国就好了

-

自己不想

成立一个

什么党派

-

抗战中

梁漱溟在重庆办学

常有批评政府的言论

-

沈醉带特务

闯进了学校

去查办他

-

梁漱溟

正气凛然

针锋相对:

我这个是小骂

对抗日有好处

-

若你们仍不改悔

我今后还要大骂”

-

1946 年,李公朴、闻一多

相继被杀,梁漱溟发表了

义正严辞的谴责,他说:

“我个人极想

退出现实政治

致力文化工作

-

但是像今天这样,

我却无法退出了,

我不能躲避枪弹,

我要连喊一百声:

取消特务”

-

梁漱溟践履笃实

-

冒着吃

“第三颗子弹”的危险

代表民盟赴昆明调查

李、闻惨案

-

终将反动政府

暗杀民主人士

的罪行

-

告白天下

06

梁漱溟与毛泽东

有着很深的来往

-

1918年

毛泽东岳父杨昌济家

两位同龄人就已相识

-

二十年后

梁漱溟到延安

在十六天里头

-

与毛泽东

有过八次交谈

两次通宵达旦

-

1950年

受毛泽东

和周恩来

再三邀请

-

梁漱溟

由重庆

到北京

-

毛泽东请他到

自己家里晚餐

专门嘱咐厨师:

“梁漱溟先生在

我们今天

统统吃素”

-

梁漱溟心中

毛泽东就是

开天辟地的

伟人

-

他说:

毛主席这个人

我跟他接触多

他是雄才大略

那是很了不起

-

且他没有

什么凭借

-

他不是原来

就有势力的一个人

他都是单身一个人

-

他的家乡韶山,我去过两次

他进修的地方,我也都去看

他读书的地方,他家乡的人

我们都见到

-

他十五、六岁

还在乡里种地

-

这么样一个

光身一个人

-

居然创造了

一个新中国

实在是了不起

实在是了不起

-

即便如此

在1953年

一次重要会议上

梁漱溟还是为了

自己坚持的观点

-

当面顶撞

的毛泽东

进而引起

巨大风波

 -

1953年9月中旬

梁漱溟列席中央政府扩大会议

应邀发言,重点是谈农民问题

-

他指出:

“我们的建国运动

如果忽略或遗漏了

中国人民的大多数

——农民

-

那是不相宜的”

-

由此引发

毛泽东的

极大不满

-

特别是

梁漱溟

发言中

-

引用某人

所说“工人农民生活

九天九地之差”的话

-

让毛泽东

火冒三丈

并在会上

将梁漱溟

臭骂一通:

-

蒋介石,用枪杆子杀人

梁漱溟,用笔杆子杀人”

-

梁漱溟

并不服气,

登台发言,

多次争辩,

-

巨大压力下

却能依旧地

“安定从容”

-

直到晚年

即在亲友的劝说下

更在自己的自问下

他对当年自己的

“气盛”做了检讨

他意味深长地说:

“当时是

我的态度不好,

讲话不分场合,

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

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

这是我的不对。

-

他的话

有些与事实

并不太相合

-

正像我的发言

也会有与事实

不符之处

这都难免

-

可以理解

没有什么”

-

1986年

毛泽东去世十周年

有人问梁漱溟感想

-

他说:

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07

十年浩劫,国家板荡,

文化之劫,百倍秦火。

-

梁漱溟

被被赶出居室

住在简陋小屋

-

尚未完成的

《人心与人生》

手稿也被抄没——

-

此书被梁漱溟视为

人生最后的至宝

-

1955年初夏

他与儿子梁培恕游北海公园

说起即将动手写的这部书稿

-

以平静而深沉的声音说:

“这本书不写出来

我的心不死”

——

他写信给

毛泽东说:

若此稿毁却

-

我生于斯世何益

-

假如是在

或斗或批

之后

-

不发还此书稿

即不可能叙写

-

无异宣告

我的死刑”

-

毛泽东的安排下

该手稿得以退还

-

1975年梁漱溟终于完成

《人心与人生》的写作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今日可死而轻快离去”

-

1972年底

举国上下

“批林批孔”

梁漱溟参加了

政协小组学习

他发言说:

我只批林

我不批孔

因我看不出

林彪与孔子

有什么关系

-

后来,在给香港友人的信中

梁漱溟曾经谈及此事,他说:

-

我以拒不批孔

政治上受孤立

但我的态度是:

独立思考和表里如一

无所畏惧,听其自然

-

政协学习组立即

开始批判梁漱溟:

半年小组批判

两月大会批判

-

他每会必到

并泰然处之

-

受到围攻

傲然宣称:

三军可夺帅

匹夫叵夺志”

-

他不理解

趋时媚上

的郭沫若

作诗讽刺:

-

淡抹浓妆务入时,

两朝恩遇鬓垂丝。

曾经招对趋前席,

又见讴歌和口词。

好古既能剽甲骨,

厚今何苦注毛诗。

民间疾苦分明在,

辜负先生笔一枝。

 -

1985年

哲学家

冯友兰先生

九十寿辰家宴

邀请老学长

梁漱溟参加

-

梁漱溟推说天冷而拒绝

-

几天以后

冯友兰

意外收到

梁漱溟的

一封短信

其大意是

“北大旧人

现惟我二人存矣

-

应当会晤

只因足下曾谄媚江青

故我不愿来参加寿宴

-

如到我处来谈

则当以礼相待”

-

冯友兰说:

这样直言

很是难得”

-

梁漱溟去世后,

冯友兰不顾年高体衰,

亲自撰写文章作悼念:

《以发扬儒学为己任,

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

梁漱溟的传记作者

美国学者艾恺说:

-

梁漱溟

是一个文化

守成主义者

-

他的思想在当下

不易为人们接受

-

不过,一百年后

回顾20世纪中国的思想家

或许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

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

而为历史所记住

-

梁漱溟生平所见

最后的一位客人

学者韦政通则说:

-

梁漱溟的逝世

-

成为充满

“忧患意识”的儒者

在历史上的休止符

-

向他那样能身体力行

为儒家精神做见证的

人物

-

今后可能

很难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