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得见的博物馆(五):震旦角石

 好大水 2020-04-20

在山西地质博物馆的“穿越时空”展厅,陈列着一块像宝塔一样的化石,它静静地站在那里,无声无息。谁也看不出来,它曾是奥陶纪海洋中最凶猛的食肉动物,它就是我们这期要聊的主角——震旦角石。

震旦角石又名“中华角石”,是一种海生无脊椎软体动物,属于头足类鹦鹉螺超目,现今已经灭绝。它的化石仅产于我国,只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奥陶系石灰岩中,有很好的地层和地质年代指示意义,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在哪里发现它,就说明它所在的地层形成于奥陶纪。它也是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重点保护、管理的化石之一。

在5.4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我们称这一事件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在这个时期,震旦角石的祖先诞生了。生命大爆发带来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在残酷的海洋环境中生存下去,角石必须不断地进化、改变,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到了奥陶纪中期,震旦角石出现了,它的外形呈圆锥状,游泳速度更快、体型更大、可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在黑暗幽深的海洋里,巨大的震旦角石常舞动着粗壮的触腕,奋力向前喷出一股水柱,回流将成群的小鱼送进它的嘴里,震旦角石再合拢触腕,小鱼们便成为震旦角石的盘中餐。震旦角石以绝对的实力,占据着奥陶纪海洋霸主的位置。

直到有一天,成群的震旦角石死后被泥沙覆盖、掩埋,它们的内脏和触腕早已灰飞烟灭,只留下石化的硬壳,纹饰历历在目,保留着生命最后一刻的张力。现代海洋中的章鱼、乌贼、鹦鹉螺便是震旦角石的近亲。

震旦角石一头尖,一头宽,硬壳表面发育有二、三十节环状纹圈以及竖纹,把它倒置,就像一座宝塔,也很像竹笋。所以它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别名,比如“宝塔石”“竹笋石”等。因为有着美丽的外表,震旦角石还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人们认为它能够聚财、节节高升,是镇宅驱邪的宝物,广受大家的喜爱。

(来源:山西自然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