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乒首个奥运冠军漂泊日本30年,被误解抢饭碗,改国籍被委以重任

 冬不拉拉 2020-04-20

本作品由乒乓网原创

中国乒乓球队第一个奥运冠军、在日本漂泊打拼近30年的前国手韦晴光(日本名:伟关晴光):中国运动员到日本来,可以分为3个阶段。当运动员,当教练,开俱乐部。第一个阶段,矛盾冲突就比较多一些。因为有比赛有对抗有胜负,他们无形中就会说,中国人来抢饭碗啊,来抢钱了。真的有这种声音,但慢慢慢慢他们会说,哎呦,他们来不光是来抢饭碗,还会教我们。


1991年开始,退役后的韦晴光就到日本发展。近30年的漂泊有3个重要节点,1997他改名“偉関晴光”拿到了日本国籍;2009开了一家7张球台的小俱乐部;2013年被委以重任,在日本乒乓球的黄埔军校——日本JOC学院,担任男队主教练。


近日央视的一部纪录片,拍摄了韦晴光在东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小球馆、妻子石小娟等。但日本国家体育训练中心(JOC所在地),谢绝中国媒体,仅拍摄了一下外景大门。


在日本乒乓球近年的发展中,昔日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大量登陆,起到重要作用。韦晴光,就是最具代性的一位。从韦晴光石小娟夫妇的家出发,步行十分钟,就是他们经营了十年的乒乓球俱乐部。

周末的上午,夫妇俩会比平常更早到球馆,每个周末不用上学的孩子们,会一整天都到球馆练球。

韦晴光:(我是俱乐部的)甩手掌柜啊,什么都不管(笑)。基本上是靠我爱人,她很辛苦。每天我过去看一看,下午到JOC里去帮忙指导一下,晚上回球馆帮忙指导小孩。。从中国到日本那么多年来,托乒乓球的福,还是一直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工作,还是感觉蛮高兴的。


这家名为偉関卓球的俱乐部,位于东京都北区的赤羽,在一片安静有序的日式居住区里。蓝色的招牌上是韦晴光代表日本打球的照片。偉関,使他加入日本籍后改的姓氏。这位曾经的奥运冠军,到日本已经快30年了。

热身后小学员们列队为自己鼓劲:我们想变强,请严格指教

石小娟:刚开始没有学生,从一个小孩儿开始,从零开始。当时是确实挺怕的,不知道房租能不能交出去,请人的话人工行不行。


2009年,在日本打拼了近20年的韦晴光夫妇开了这家球馆。每一个来打球的会员,石小娟都会编号。从第一个孩子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大约700个会员,年纪最小的只有四岁,最大的有80岁的老人。他们还聘请了3位,也来自中国的年轻教练。并排摆放的七张球台显得有些不够用;球馆的墙上挂着俱乐部的队旗,写着“有心入魂”四个字,代表感谢之心和斗志顽强的队训。


另一面是照片墙。在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落里,陈列着一些俱乐部的荣誉和韦晴光在赛场上的照片。中国观众最熟悉的那段关于1988年奥运会的荣耀,并没有出现在这里。

1987年世乒赛和1988年汉城奥运,韦晴光与陈龙灿合作,先后获得世乒赛和奥运会男双冠军,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乒乓球项目的奥运冠军。1991年韦晴光退役后,前往日本打球。


韦晴光:一转眼真快,人这一生有几个30年?当时到国外去的运动员,有很多选择。去欧洲那些比较赚钱的国家的多,但日本那时候水平太低。谁也没想到去日本,而且价钱的话也不是特别高。我过来(日本)当时是想换换环境,看看有什么新的发展,我是中国第一个来日本的奥运冠军


来自中国的奥运冠军,在日本并没有什么特殊待遇。靠打球为生的球技,让韦晴光逐渐在日本立足。1997年,韦晴光加入日本国籍,改名伟关晴光,为日本夺得过世锦赛铜牌,亚锦赛银牌,多次获得日本全国冠军。一直到2007年45岁的他才正式退役,2013年,他被聘为日本JOC学院乒乓球男队主教练


午餐后,韦晴光去JOC学院教课。这是是日本奥委会和体育厅在2008年拨专款成立的寄宿制训练学校,设在日本国家训练中心里,类似于国家青少年人才集训队的性质,培养初一到高三年龄段的选手。张本智和平野美宇,都出自于这里。目前有12位中国教练,在JOC执教。很遗憾,日本国家训练中心,并不对中国媒体开放。


韦晴光JOC学院成立以后,日本球员训练时间多了。从中国招了好几个陪练,长期住在这里。日本球员随时来随时可以陪练。教练师资的增强,训练上的保障,对他们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在纪录片里,伟关晴光和日本人交流,时不时冒出的日本话、鞠躬,都染上东瀛的印记了。

上个世纪出国打球的前国手很多很多,刘国梁与孔令辉的伯乐蔡振华,就是从欧洲毅然回国执教的。不同选择,有着不同的人生。


30年几乎已是半生。韦晴光加入日本国籍,为日本培养青少年队伍,成为了中日乒乓球交流的重要使者。据说在中国,韦晴光夫妇还有一个体育用品公司。
-乒乓网胡清源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