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秋交替 养生更应注重科学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4-20
立秋,往往是疾病突发的“多事之秋”。这一时节暑气仍盛,气温却时常忽高忽低,

  再加上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比较脆弱,掌握一些科学养生、预防疾病入侵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重视起居调养

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苏娟萍表示,夏末初秋,昼夜温差加大,体质较弱者极易患感冒和腹泻症。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防止着凉,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着凉,因为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虚而入。预防秋季感冒,在起居方面要有所注意,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单、毛巾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

  入秋之后不少人午休少了,加之工作生活压力大,易熬夜,睡眠时间也就随之减少。但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后不仅仅是困,还让人觉得浑身乏力提不起劲。困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为避免秋乏的现象出现,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精神调养,坚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苏娟萍说,有时候,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不烦躁、不熬夜,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在家中或是庭院内,多种植或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增加空气的湿润度来预防秋燥对人体的损害。

不要急着“贴秋膘”

俗话说: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立秋过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的胃口也变得好起来,正是“贴秋膘”补身体的好时候。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大鱼大肉”,如果刻意为之,不仅不养生,还可能致病。苏娟萍表示,夏季炎热,人们大量吃冷饮,脾胃功能普遍会减弱,如果贸然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胸闷、腹泻、厌食等症状。而且暑天湿气重,脾胃本易不适,甘厚饮食有助收敛湿气,于脾胃是进一步的伤害。特别是如果“补出火来”,待真正的秋天到来,人们就容易生病了。

  苏娟萍还表示,经过了一夏的亏耗,人们还是需要“贴秋膘”的,但要遵循“少辛多酸”的原则,尽量少吃葱、姜、蒜、辣椒、韭菜等辛味之品,进补一些石榴、苹果、葡萄等酸味的应季水果及如萝卜、山药、藕、百合、鸡鸭肉等“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

秋季疾病早预防

秋在五行之中与肺相应,‘秋燥’最容易危害肺部,除此之外,肠道疾病、呼吸疾病在秋季也开始频繁发作。同时,秋季还是流行感冒最为严重的一个季节,忽冷忽热的季节不仅让人难以适应,整个免疫系统也很难调整过来,所以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就增高了。

  秋季是各种水果丰收的季节,人们容易生熟不分乱食,加之进入秋季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肠道的抗病能力开始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食物容易腐败,所以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会有肠胃方面疾病的烦恼,尤其对于儿童、老人来说,抵抗力相对较低,在秋季极易发生急性腹泻。

  此外,立秋湿度较小、浮尘较多,花草树木开始了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各种导致过敏的因素同样容易“招摇过市”,加之空气受到污染很严重,而过敏源会刺激到鼻黏膜,所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非常高。

  苏娟萍建议,要想提早预防这些疾病,必须从现在开始,多拿凉水洗脸,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要经常拿凉水或者凉盐水洗鼻,提早适应秋季日渐变凉的天气。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老年人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且适应性差,极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

  而在养生进补方面,也要注意忌无病乱补,如服用鱼肝油过量会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以及“凡补必肉、以药代食、越贵越补”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不科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