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钩沉(二十六):史料考证:释迦摩尼是甘肃“凉州人”!

 高山流水乐逍遥 2020-04-21
[转载][转载]史海钩沉(二十六):史料考证:释迦摩尼是甘肃“凉州人”!



找寻3000年前“华夏民族”的发展源头!

——史料考证:释迦牟尼是甘肃“凉州人”!

作者:孙寿岭

  笔者经过深度研究,结合地方史料和地名特征的考证认为:释迦牟尼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中国甘肃武威的凉州人。其理由如下:

第一、释迦牟尼是2400年前的甘肃“凉州人”!

根据《元和郡县志》载:历史上中国先民有南移和西迁两种说法。南移说是指从甘、青、藏高原的羌族南移到尼泊尔。

而古羌人是三苗之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炎帝本姓姜,姜、羌本一家之分化,姜、羌均头戴羊角头饰,代表以羊为图腾。他们都是起源于“河西走廊”地区的“华夏族”游牧部落。炎帝的先祖属古羌族部落,后来在战争中又与黄帝部落融合,成为为今日中原(中国)“汉族”的先民——即汉族的先祖来自西羌。另一部分则从喜马拉雅山北麓西行或南下入藏地,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藏、羌族以外的其他的民族如彝、纳西族、傣族等。南移说认为,释迦牟尼家族源于甘、青、藏高原,其祖先为南移的先民。笔者认为更准确的说,是甘、青、藏高原北麓盖藏(凉州)的先民。

第二 盖藏(凉州)是古羌人居住活动地

早在3000~6000多年前,盖藏(凉州)正处于甘、青、藏高原北麓,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适应人类生活。属于原始社会,代表与汉、藏同源同族的羌族马家窑、马厂、齐家文化的先民,在盖藏(凉州)繁衍生息数千年。到夏商时期(4000多年前)盖藏(凉州)正处于齐家文化时期,那时已产生了一夫多妻制的私有制社会。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们的财富多少也很悬殊。

由于社会的发展,财产的多少不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随着物质的交流,人口的流动随交流而流动。一部分向发达的中原流入;一部分通过河西走廊向西域、新疆、西藏、尼泊尔流动;特别是战国时(距今2500~2300年前后)月氏人统治时,盖藏(凉州)先民(羌族)大量向新疆、西藏迁移。一部分先民南迁进入尼泊尔。

根据地方史和文献的考证,生活在凉州羌族的先民,是被称作戎、翟、狄的战国古代羌族(即藏、汉族先民)。今日他们虽然已经融入了其它地域和各个民族中,但在凉州传仍有他们留下的历史踪迹。至今还留有他们曾居住过的地名,如羊同沟、羊春沟、青羊沟、羊家坝、羊上坝、羊中坝、羊下坝,这些地名都与羌人有关,羌、羊谐音。

古羌人的羊同部落,原住牧凉州羊同沟一带,因被后来的月氏、匈奴侵袭,越过武威南山,进入青海。在此一部分南下移至西藏,一部分迁北部的黄河源。

还有黑羌关、红羌堡、赤乌镇、赤青泉、黑夜里。黑夜里是羌人黑夜部落住牧的地方,后来迁西域、青海、西藏。

战国时代表沙井文化时期的月氏统治时,羌人有焉耆、焉支、乌支、乌氏、乌孙及红黑羌等部落均为凉州古老的部族,这一支后来迁入中原的山西、西域、西藏等。其中迁入山西中部的羌人,以姜姓为主,是姜戎部落的一支。也有一直留居在凉州繁衍生息的。

由此可知,古代凉州是汉及诸少数民族先民——羌的发源地。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多次迁徒,一部分向南流入青藏高原;一部分向西流入新疆、西域;而相当一大部分向东流入“中原(中国)地区”也有向北流入“蒙古高原”。

[转载][转载]史海钩沉(二十六):史料考证:释迦摩尼是甘肃“凉州人”!

第三、凉州(盖藏)是最早信佛(供奉佛像)的地方!

12400年前,佛教开始在凉州流行(此时中原正处在周朝中后期)

早在公元前368年(距今2400年时),阿育王创建佛舍利宝塔,凉州的佛祖寺故洗塔中,供奉的是佛祖的杏眼舍利。根据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先生翻译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即西夏碑正面西夏文碑文中的内容:凉州塔者,阿育王舍利分作天上天下八万四千舍利藏处之中,杏眼舍利藏处之中。虽是真塔而已毀破。张轨为天子时,其上建造宫殿。彼为凉州武威郡名,张轨孙张天锡已授王座,则舍去宫殿。延请精巧匠人,建造七级宝塔。此后宝塔属为番地,常为修治,求福供养,显现瑞象,是国土柱根处。

从上可知,那时阿育王将释迦牟尼的佛眼舍利供奉凉州(盖藏)说明意义重大。

盖藏是凉州最早的名字,源于月氏。盖者大也、高也、伟也、顶尖也、古有盖世英雄之美名称谓。

臧者与同,为库藏之藏。又为佛也,如佛经者——藏经也。匈奴占据时改为姑臧,意为姑活佛之地。姑生于姑臧部落,住于凉州姑藏山(今莲花山)。这个部落羌语里称作姑臧。祁连大水寺的记载中说:姑活佛生于姑臧部落,住于姑臧山。《元和郡县志》载:姑臧者因姑臧山而名。从上可知姑臧者羌语之名,佛之圣地姑活佛之家乡。

2、公元前221年(距今2241年),匈奴休屠王占据凉州后,非常崇敬、笃行佛教

(注:这时,天主教。伊斯兰教还远未未萌生呢!)

休屠王在其王府铸造了释迦牟尼金像,进行祭拜。

休屠者即佛陀、和尚之意,从其名字这可以看出他对佛祖的崇拜敬重。

32140年前,佛教从凉州传入中原,比唐三藏去西天取经要早800多年。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休屠王,缴获佛祖像(祭天金人),运回到中原汉王朝,汉武帝供奉于甘泉宫祭拜。这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原地区,汉人把佛像当作祭天金人。(实际那是休屠王祭拜的佛像,而非祭天金人)。是因为那时中原地区佛教尚未传入,还不知道什么叫佛像,误把佛像认作祭天金人。

在皇帝汉武帝的祭拜下,佛教由凉州逐步传入西汉皇室。又过了200多年后到了东汉时,在中原地区佛教已全面传播和普及,内陆的人们犹如今天到国外留学一样,纷纷来凉州学习佛法,到了三国魏晋时期,凉州佛教文化已发展到了高峰。佛窟(学院——学习佛法的石窟、院落)林立,大的有700多处。不但中原王朝的人大批来凉州学习佛法,远在西域、天竺的人也来凉州学习弘扬佛法。特别是天梯山石窟、观音山石窟、马蹄寺石窟(凉州南营乡)、石佛崖石窟(西天雷音寺)、云壮寺(永昌县)及绵延百里的凉州石窟陆续建成后,来凉州弘扬佛法的人众更是络绎不绝——这时的凉州,毗丘云集、高僧辈出,繁荣昌盛已达顶峰。代表佛家文化的大翻译家、大学者有昙无谶、昙耀、昙觉、昙霍、僧伽陀、道谛、道坚、道朗、道猛、弗陀耶舍、鸠摩罗什及其弟子、高僧等举不胜举。一大批各个地域的佛学家、翻译家在凉州为早期的佛教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其中特别是来自西域的鸠摩罗什在凉州的十八年间,学习精通了汉语语言文化,培养了数千僧人,其中高僧就有十多位,为以后的翻译工作打好了基础。

[转载][转载]史海钩沉(二十六):史料考证:释迦摩尼是甘肃“凉州人”!

到了魏晋时期(距今1700年前后),凉州已经形成了佛教大都市,大圣地。(注:这时,天主教。伊斯兰教还未萌生呢!)在凉州石窟模式的吸引下,世界各地的佛教人士,佛学家来凉州崇佛、敬佛研究佛学。由于凉州佛教文化的发展昌盛,引起了北魏孝文帝的重视、仰慕、崇佛。他将凉州的三万两千多户精英人才及修凿石窟的工匠、专家迁到了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当时是北魏国都),开凿了恢宏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今天仍然是旅游圣地)

北京大学考古学泰斗,石窟专家宿白先生说:凉州石窟是中国石窟之模式即凉州模式。凉州石窟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之源头。

隋朝时期,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带领27国特使亲临该寺拜谒,御笔题名感通寺、敕赐大量财宝、下旨扩建,并令天下臣民模写瑞像供奉。

到了唐朝时期,贞观十年,圣容寺百凤翔集,李世民派使致贺。唐中宗多次派大员赴寺礼敬。后唐朝又派出唐三藏法师玄奘,去西天取经返回时(此时凉州佛教已经盛行了800多年了!),到该寺诵经膜拜数日。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凉州后改名圣容寺至今。西夏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在历代朝廷的重视弘扬下,僧侣云集、香火鼎盛。最兴旺时僧人达数千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凉州是佛祖的家乡,佛教文化繁荣发达,长盛不衰。

  第四、没有繁荣的经济发展,何以支撑“佛教文化的繁盛”?!

     从上述佛教(文化)很盛行,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凉州”,在2500多年前的(中原内陆正处在周朝中后期,汉字才刚刚萌芽——甲骨文!)的古凉州时期,是个人口很繁盛、经济很繁荣的(佛教很盛行——用的是贝叶经。特殊的树叶。写的是?梵文?)!

由此,可知其:凉州及西域地区,在2500多年前时,其经济繁盛、繁荣程度,远远早于中原的唐朝时期800年以上。那时正是青铜文化盛行时期。

而此前,正是玉石流行的2500~5000年的远古时代!

提醒一句:3000~5000年前,中原(中国)尚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为“吃饱穿暖”而奋斗的阶段,为什么有那多的3000~5000多年前的“古墓”中,会有那么多的奢华的“玉器”、金器陪葬?!

2500年前的中原(中国)究竟怎样?是处在“贫穷、落后”的奴隶社会吗?!——是现在“流传的历史”有误?!还是这些古墓的时期断代“有误”?!

还是“另有原因”?!

下期再继续“史海钩沉”。

[转载][转载]史海钩沉(二十六):史料考证:释迦摩尼是甘肃“凉州人”!

[转载][转载]史海钩沉(二十六):史料考证:释迦摩尼是甘肃“凉州人”!

[转载][转载]史海钩沉(二十六):史料考证:释迦摩尼是甘肃“凉州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